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陶冬 > 正文
 

陶冬:走势拐点已经出现 中国经济会突然失速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7:58 新浪财经

  陶冬/文

  通胀兮,通缩兮?中国经济走势的拐点已现,对下一步方向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京城内外就通缩会否重临展开着极其热烈的讨论。

  其实狭义CPI的走势,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意义并不大。中国CPI中的各项指针及
其权重,本身便不明不白,问题多多。房地产在CPI中比重偏低,而且以租金为主,所以即使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跌个四脚朝天,在统计局的CPI指数上也未必激起多少惊澜。再举一例,医疗费用上涨十分猛烈,不过CPI的医药部分竟几年如一日地下降着。中国的CPI是怎么回事,只有天晓得。

  如果将视角放在企业的利润和产业的竞争上谈通胀/通缩,可能更有意义。2003年开始的投资热潮,将产能过剩由轻工业、电子业带进重化工业。中国的钢铁产能预计从2003年的2.2亿吨跳增到2006年的3.7亿吨,由世界第一大钢铁进口国变成第一大出口国。这个过程无可避免地带来全球范围内钢铁业的重新洗牌,拉动钢价下滑,利润率随之暴跌,估计一批钢厂会因此倒闭。简而言之,钢铁业面临着通缩,受影响的同时包括低端和高端钢铁产品。步入通缩的产业还包括电解铝、水泥、汽车、化工业等。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不过一蜂窝式的过度投资带来的可能是产业的通缩和银行的不良资产。

  经济走势 拐点已现

  但是,这里的通缩是行业性的、局部性的。石油价格仍然在涨,民工工资仍然在涨。电力供应依然短缺,铁路运能依然短缺。在某种意义上,通缩和通胀并存,背后反映的是资源分配的失衡、价格信号的扭曲、议价能力的差异和财富的再分配。

  经济到底处于通账还是通缩,最终落实在对宏观环境和增长走势的判断。中国经济活动放缓的迹象已经比比皆是:机械类产品进口大幅回落,预示着投资已进入下降周期。国际船运费用急跌,隐含着世界加工厂中国的出口订单减弱。高速公路收费增长减速,表明内需(工业生产和旅游)可能有隐忧。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数下降,则反映商界对经济、市场走势不甚乐观。但是这些未必反映在月度统计数字中。去年5月开始的宏观调控制造了一个基数效应,投资、工业生产和信贷的同比增长在今后几个月均会出现反弹。然而经济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放缓后的经济究竟会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笔者认为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纵观今天经济形势,出口和消费走向不错,投资增长已出现明显回调。宏观调控的两大重点中,工业投资的调整已基本到位,房地产调整则仍在进行中。

  个别产业 通缩严重

  从各项领先指数看,全球经济在去年上半年见顶后缓慢下滑,估计今后12个月这个基调不会变。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为4.2%,低于去年的4.9%,但远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相当顺利。无论是从通货膨胀还是从长期国债利率看,联储局都没有理由出人意外地进一步大幅加息,因此美国房地产近期急跌的风险并不大。日本经济明年甚至可能出现反弹。

  中国自身的消费是不少人担心的。理性地讲,全国消费增长并不弱,只是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动力不足,同时也看不到2002年旅游热和2003年汽车热这样的热点。中国的城市就业状况和收入增加并未出现明显的恶化。今天的问题与其说是购买力弱化,不如说是消费热点消失。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个人消费增长应该不会随投资增长下滑而出现大幅度下滑。有趣的是,汽车销量近月开始回升。更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民工收入提高,拉动了农村的收入水平。农村消费可能是今后两年全国消费有无正面惊喜的关键。至少,只要全国房地产不出现大波折,消费会继续提供一个稳定的增长源。没有亚洲金融风暴、全球增长理想、个人消费稳定、农村收入提高,是今天的经济与上世纪90年代进入通缩时的最大区别。

  尽管工业投资增长放缓还未能从统计数字上反映出来,但工业投资软着陆似乎大局已定。除了几个国家特批超大型项目外,新上工业投资少而又少。当现在的在建项目完成后,工业投资增长肯定回落,这部分的宏观调控胜利在望。然而中央政府对各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仍处胶着状态。“观望”比“调整”更适合于形容今天的房地产市场。

  消费增长 不忧大跌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动力并不相同,价格水平相差悬殊,因此不宜对房地产有无泡沫作一概性的判断。不过以上海为首的部分华东、华北城市楼价与本地居民收入水平严重脱节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个问题涉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各地的商务、生产成本,相信中央政府不会轻易收兵。如果今天容忍了投机炒作,只会对明天经济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笔者看来,去年5月开始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信贷增长被压了下来,银行改革在全面展开,重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过度投资已得到纠正,剩下的只有房地产问题。房地产新政既要趁热打铁,也要注意防止楼价急跌,给经济带来不必要的重大风险。

  任何着陆都比高空飞行更有风险。当投资出现拐点、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时,对增长失速和通缩再现抱有忧虑是正常的。今后12个月的风险也确实比GDP增长9.5%时更大一些。但是控制过度投资、将经济拉回可持续增长轨道正是宏观调控的初衷,是进入下一轮上升周期的铺垫和前提。目前笔者看不到对现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的必要。“飞机很快就要降落了,请系好安全带。”

  (本文原载于观察星报,为作者个人观点)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