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陶冬 > 正文
 

陶冬:电力供应明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过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4:05 《新财富》

  陶冬

  2005年夏天可能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最后一次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缺电。夏季过后,电力缺口会随着大量新发电能力的投入和经济的放缓而减小,2006年下半年起甚至可能出现电力过剩。

  夏季到了,每年的传统用电高峰期到了。上海市率先宣布进入100天限电期,其他省市区也会陆续有限电措施出台。去年夏天全国有24个省以各种形式限制电力供应,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一个星期甚至出现三、四次拉闸限电,人们对此记忆犹新。今年夏天未必比去年好过。今年夏季高峰期全国估计缺电2500万千瓦(25GW),较去年的3000万千瓦略有好转,但实际上任何时候电力供应缺口超过1000万千瓦,全国范围内正常的生活、生产都会受到直接、严重的干扰。类似几年前美国东北部出现的电力系统故障及大面积无预警停电,也随时可能在中国发生。

  不过2005年夏天可能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最后一次出现中国全国范围内缺电。夏季过后,电力缺口会随着大量新发电能力的投入和经济的放缓而减小,2006年下半年起甚至可能出现电力过剩。

  去年的电荒触发了一场电站建设热潮,其规模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在2005年,预计中国新建成发电容量6500万千瓦。一年的新增发电能力相当于英国全国140年建起的全部容量。英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中国名列第七。中国在2006年会再加8000万千瓦,2007年再加5400万千瓦。这些数字还可能被低估,因为各地似乎都有一些未报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超生”电站。除1988年外,中国在过去二十几年发电容量增长始终是单位数的,但是2004-2007年平均增长超过15 %,全国发电能力由2004年初的3.84亿千瓦跳增至2007年的6.4亿千瓦。

  然而,用电需求增长却开始回落。现有的工业投资项目多已进入收尾期,新开工项目明显不足;支撑投资半壁江山的房地产开发也在急速降温;海外直接投资出现滑坡,勉强维持住零增长。如此背景下,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似乎均已进入一个缓缓回落的下降周期(由于去年5月宏观调控产生的基数效应,投资、GDP的同比增长会有所反弹,但实际经济活动则已放缓)。用电需求增长在史无前例地连续三年出现双位数增长后,2005年还会有12%的增长,不过之后几年则预计回落到7-9%的增长区间。供电急增而需求放缓是今后几年电力市场的一道风景线。在2004年全国的发电机组平均每年发电5460小时,2005年估计为5144小时,明年滑落至4900小时,后年则不足4650小时。业界一般以5000小时为界,超出属满负荷或超负荷发电,低于此数则属开工不足,以至供过于求。

  中国的人口是英国的22倍,而且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打,发电能力多过英国也无可厚非。经济发展迅猛的话,电力即使短期出现过剩,几年之后还是有市场的。问题出在电厂建设的无序性上。在一轮电荒后,各地蜂拥般地建电厂,大批项目先斩后奏,先开建再报批,更谈不上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电站建设远远超前于铁路建设和电网建设。依笔者观察,这次电荒中,发电能力不足固然重要,电煤供应不畅、价格急升才是罪魁祸首。其背后则是铁路运能严重滞后。大秦(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朔黄(山西神池-河北黄骅港)两条运煤干线扩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瓶颈的矛盾,但是铁路建设周期长、运能增长低于发电用煤的需求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电站建成后,电煤运输和电网配套跟不上,可能是明年的一个黑色幽默。

  电力过剩凸显着中国投资决策上的结构性缺陷,反映着地方GDP本位主义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现实。已经出现的钢铁、电解铝产能过剩,以及将会出现的港口运能过剩,背后是同一个问题—资金运用效率低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政府挥舞大棒,而是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改革,让资本说了算。(作者:陶冬 详见《新财富》2005年7月号杂志)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陶冬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