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黄达:古今中外含英咀华 金融基础理论建设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17:05 《中国金融》

  黄达

  感谢出席“《黄达书集》出版暨推动金融理论繁荣发展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各位经济学界、金融学界和金融业界的朋友和来宾!

  感谢组织这次座谈会和出版《书集》的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出版社和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党组织分配我从事财经理论教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不久的1950年春;登上金融学科的讲坛是始于1950年的秋季学期。55年来,有熏风暖阳,有凄风苦雨,更有今天中华振兴的大好形势。如果说幸运,那就是我一直没有离开金融学科的教学岗位,一直没有离开中国人民大学财经教学的群体;也应该说一直没有离开中国的经济学界,特别是金融学界;同时,自始至终又一直得到金融部门以及财经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没有这样的环境,恐怕也难以把这部《书集》奉献在大家面前。

  这部《书集》,包括5本教科书,5本专著,l本译著;教科书和译著都是动员了集体力量;专著也是得到了周围同仁以及教学对象的帮助和启发。这11本书,不仅记述了自己教学研究的历程,同时也刻画了金融学科教师群体建设这一学科的轨迹。而且,由于11本书的写作是一个持续50余年连绵不绝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剖析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学科教学研究发展脉络以及经验教训的系统资料。

  回顾过去,瞻望将来,当前紧迫的课题是:面对飞速发展、时不我待的客观形势,如何推动金融理论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

  我是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进入教学研究领域的。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进行基础理论的学科建设也逐步有些领悟:

  首先,金融学科建设需要一个开放的思维框架:马克思当年吸收、凝练一切文化精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最为经典的范例。

  其次,金融学科建设需要一个批判的思维框架:既应勇于肯定,又应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

  同时,金融学科建设又需要一个从不满足于现有认识,更不把自己的现有认识视为绝对真理的框架;只有永葆持续进取,才能为迅速发展、变化万千的生活实际提供理论服务……

  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金融理论的繁荣发展是可以作乐观预期的。

  只是,对思维框架这样地抽象概括,颇觉佶屈聱牙,有时连自己也难以记准到底应该有几条,怎样表述才最为精准。繁不如简,精准往往让位于模糊。最近,蓦然浮现了这样几个字——“古今中外,含英咀华”。好像它可以把自己所领悟的建设基础理论所应取的思维框架加以概括。

  建国伊始,在金融理论建设中,拒绝西方,拒绝建国前的研究成果,同时漠视自己本民族的古代思想,这不符合“古今中外”的精神。现在,西方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知识特别受到重视。搞市场经济并要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取得生存空间,那就不能不学习一直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并在指导市场经济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西方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问题是如何学?这就涉及“含英咀华”。道理不复杂:不仅要“含英”的“含”——只有吸吮,那就是全盘照搬;更需要“咀华”的“咀”——没有充分的咀嚼,就没有消化吸收。但实践起来,好像一百多年始终处于反复之中。现在,受到大家关注的主要是克服完全照搬。但这个倾向的解决,不可能实现于旦夕之间。简单的指责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的是在学科建设上真正培育起我们自己的深厚根基。

  至于对华夏的古代文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其他领域,不乏可观的研究成果。而在金融思想方面,相当普遍地并不认为中国古代有多少可“含”之“英”,可“咀”之“华”。这也有客观原因,那就是还没有投入必要的研究力量,也没有多少可以打动今人之心的研究成果。

  就基础的金融理论建设来说,也许应该把研究计划经济置诸视野之内。通常,我们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体制。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前,商品交换及其价值规律已经有三四个世纪覆盖了世界的主干经济,并逐步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之上开拓出一片天地。而且,在以彻底扬弃商品交换及其价值规律为最终目标的计划经济中,事实上不能不存在商品交换,在生产资料领域也一直摆脱不了所谓的“商品外壳”,并且几次企图“取消”货币都次次碰得头破血流。这说明,20世纪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同它自己依以脱胎出来的历史背景——也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割断联系;商品、货币及其规律,依然在计划经济中取得了一个特殊的但却是普遍覆盖的存在形态。换个角度说,计划经济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市场经济的特殊存在。问题还在于,这个特殊形态还塑造了一个交易参与者极其简化的经济试验场所。许多学者历来慨叹社会经济不同于科学技术,无法建立实验室。但计划经济正是在几十年间提供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经济实验室。在货币银行领域,市场经济经过多年抽象推导出来的模型,在计划经济中则是以极为简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有“英”,这里有“华”,对于这样的“理论财富”,我们是不是也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任务是艰巨的,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是辛苦的。但真正投身于这个领域,那就一定能体会其中的乐趣。的确,在“古今中外,含英咀华”的过程中,那种可以令你浸沉于其中的乐趣是言语所难以形容的!

  中国金融理论建设的繁荣发展应是确定无疑的,在中国土壤上成长的金融学界必将成为世界金融理论俱乐部中不容被忽视的成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金融理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