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的经济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 1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编者按: 今年6月13日是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陈云同志是我党杰出的经济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一系列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认真地认识和学习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从中寻找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并用之实践,是对陈云同志最好的纪念。
张卓元 经济要在稳定中增长——综合平衡论的根本出发点 如何处理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中外各国发展经济中碰到的最根本的问题。曾经有不少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赶超经济发达国家,急于求成,实行增长优先战略,要稳定服从于增长,大量举借外债,或者实施通货膨胀的政策,结果一般都是在经济短时间内上去后不久,就出现物价飞涨,抢购商品和外汇,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生活出现动荡等现象。由于经济不稳定,出现曲折,增长也难以为继,总的看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1950年代我国“大跃进”就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我国的经验,不仅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经济改革也要稳中求进。经济不稳定,物价、市场波动很厉害,不仅市场—价格改革难以有效推进,其他改革也很难顺利推进,甚至会因强化行政干预而使改革倒退。而社会稳定,首先是或主要是经济稳定。 建国后不久陈云即非常明确地强调经济要在稳定中求发展。1957年初,陈云就提出:“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改革开放后不久,1979年,他又说:“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还说:“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 陈云不但认为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而且认为经济改革也要稳中求进。他在1980年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即他多次阐述的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的思想,是实现经济稳定的根本保证。不难理解,如果我们的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求和外汇收支平衡了,市场和物价自然就稳定了,金融也稳定了,老百姓自然就能安居乐业,经济就能顺利发展。同时,经济稳定了,也能为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总量平衡和主要结构平衡——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 陈云的综合平衡概念,首先和主要指的是总量平衡。物资平衡中各种产品的供求平衡,属结构平衡。但是因为这里讲的是与总量平衡相联系的物资平衡,因此就不是一般产品的供求平衡,而是主要产品的供求平衡,也就是主要结构平衡了。中外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总量和主要结构的平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一旦总量和主要结构失衡,特别是总量失衡,经济发展必然受阻。所以,各个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每个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着眼于维护经济的总量平衡,或者像陈云说的综合平衡,以便为经济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 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实质就是按比例。陈云说:“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他还进一步指出:“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 按比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过好几次严重比例失调。其中有几次都是在陈云主持或参与下重新调整过来的。一次次的经验教训,使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也就是按比例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人心。 在陈云看来,按比例最重的比例有: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财政收支比例关系;信贷收支比例关系;主要物资特别是粮食的供求比例关系;外汇收支比例关系;人民的购买力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煤、电、运输等先行部门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的关系,等等。 中国经济发展包括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做到综合平衡,也就是做到按比例发展,经济就能在稳定中顺利发展,即使是高速度发展,也能保持市场和物价稳定,皆大欢喜。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曾经断言,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投资饥饿”和“消费饥饿”症,必然使社会主义经济是短缺经济,市场供应紧张,排除抢购商品等。他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铁的规律。中国1950-1955年和1963-1965年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即使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只要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头,比如按照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做到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平衡和他们之间的综合平衡,即使是像陈云说的紧张的平衡,社会主义经济就不会注定是短缺经济,而能在一段时间内做到平衡协调发展,而且是在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下较快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也较快。正如陈云说的:“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1950年到1955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物资供需平衡的状况,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克服了传统体制的弊端,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上我们的宏观政策总的说比较正确,注意综合平衡,使得经济如虎添翼,更加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更快。所以,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是短缺经济的教条。 把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约束在一定范围内 一个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稳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有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出也跟着增加,而且常常增加得更快,许多国家包括经济发达国家都出现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情况,形成赤字。根据最近几十年中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太大,并且逐渐形成某些共识。比如,一个国家当年财政赤字的公认控制线为不超过年GDP的3%,财政赤字的余额不能超过年财政收入的60%等。这些都表明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财政赤字有益论是有问题的,要求一概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也是很难做到的,有时还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要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超过国际公认的控制线。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首先是特别重视财政收支的平衡,尽量不要有赤字,不把经济发展过分寄托在赤字上,赤字不能搞大了。同时,陈云也不是一概地要求既无内债又无外债。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他既赞成利用外资,也赞成借一部分外债。比如他在1980年就说过:“现在有些带援助性质的外债,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低利自由外汇贷款,将来使用起来可能对我们有利。但使用时也是有条件的,数量也不会很大……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只能用在最关键性的项目上。” 1988年,他还说,“外债可以借,但要尽量少借。借外债,要用得好,还得起。”我们党在财政赤字问题上一直是头脑清醒的,是符合陈云的思想和主张的。1998年以来,针对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中央及时提出实施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以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从1998年-2003年,总共发行了9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这部分投资带动每年经济增长就达1.5-2个百分点。但是即使这样,我国的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仍然在3%以内,没有越过国际公认的控制线。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走出通货紧缩状态,2004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决定从2005年起,不再实施已连续六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改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少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估计2005年财政赤字将降至占GDP的2%左右,以后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不能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陈云一贯坚持的思想和方针。解放初,为治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陈云立了很大的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由于多发了六七十亿元票子来弥补财政赤字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集市贸易产品价格成倍甚至几倍上涨时,又是陈云出来主持财经工作,调整经济,治理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并且很快取得成效。1962年初,他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1962年和1963年,必须千方百计做到财政、信贷收支平衡,制止通货膨胀。不能今年不动手,等到明年再去制止。”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底,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再次提出要制止许多商品的涨价,说:“现在既没有出现国民党时期发金圆券的形势,也没有出现解放初期财经统一、物价稳定以前那种形势。应该说,现在的经济形势是开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除了若干种国家规定不准涨价的商品以外,许多商品都在涨价,涨价商品的面相当大,影响人民的生活。这种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 物价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表现。如果建设规模超过国力许可,如果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出了问题,就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的局面。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经济过热,最后都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稳定,为治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是克服比例失调,恢复平衡和稳定,并因此而付出不小的代价。 1998年至2002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物价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小幅度下跌。针对这一新情况,党和政府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和快速发展,年经济增速仍然达到7%以上。在这期间,也有人建议实施通货膨胀的政策。这既不现实,也不可取。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又开始出现过热,物价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由于政府采取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稳定经济,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GDP增速达9.3%,2004年GDP增速仍达9%以上。在我看来,这个速度还是稍微高了一点,经济生活还是绷得过于紧张。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5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第一条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力争维护物价的基本稳定,既要防止物价持续下跌的通货紧缩,更要防止物价持续过大幅度上涨,年物价上涨率最好控制在3%以内,尽量不要超5%,一旦超5%,就要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作者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