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 > 正文
 

预测大师格兰杰切脉北京奥运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07:50 北京晨报

  晨报讯 (记者 张黎明) 计量经济学家克里夫·格兰杰昨天为北京奥运会算了笔账。“一般来说,奥运会效益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才能真正计算出来。”格兰杰说,北京奥运会的经济效益也将在会后二十年才能看到。

  格兰杰教授1959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他在经济计量学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获得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参加论坛的七位诺奖得主中,格兰杰的题目最直
接地切进北京和中国最关心的话题。

  在格兰杰眼中,奥运会变成了一个衡量成本与收益的复杂经济模型。基于对洛杉矶等多个城市奥运会的观察和计算,他指出,这些城市是否能获得利润,主要看它们十年到二十年以后怎么利用交通体系和场馆,这些体系在奥运会后才会慢慢体现出效果。

  从2004年开始,北京的奥运场馆建设就已经进入了施工阶段。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馆……这些设施不但要为奥运会所用,更应当成为奥运会后持续获利的来源。格兰杰的话里含着善意的提醒,“大多城市需要建造很多新的场馆,有些获得了盈利,有一些却没有”。

  更关键的是,除了计算收入来源,格兰杰还提醒北京,“举办奥运会时,一般是成本先到,然后利益才会实现。”

  普遍的观点认为,奥运会期间,运动员、官员和大量游客的到来将为北京创造更多的消费,是奥运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实际上,奥运会的盈利却必须以足够的成本投入作为保证。在格兰杰看来,如果在成本问题上投入不够,最终将影响盈利效果。

  “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成本主要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参加运动会的国家和运动员的数量”。格兰杰预计,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人数将达到11468人,加上随行的官员、教练、厨师和保安人员,大约会有2万人来到北京,这些人将带来食宿和交通方面成本的上升。

  同样的成本压力还来自旅游者,格兰杰认为,门票印制和签证的发放也是奥运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