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菲尔普斯:萌发 适应与采用创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16:32 新浪财经 | ||||||||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政府主办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5月30日-6月1日在京举办。本次论坛通过举办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中心的系列学术讲座和座谈等活动,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政府官员、经济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一个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和务实对话的平台。下面是埃德蒙·菲尔普斯发表主题演讲。 演讲人:埃德蒙·菲尔普斯
演讲题目:萌发、适应与采用创新:一个思考发展的思维框架 埃德蒙·菲尔普斯:我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机会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观点,关于中国的发展战略。过去的好几年当中,我一直致力于此,我希望对于像您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家来说,能够觉得有兴趣,听一下关于中国的经济政策,我们是怎样来看的,特别是关于国民储蓄,投资、进出口、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听听我们的观点。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向西方来显示他们保留经常项账户的大幅余额和贸易顺差是有原因的,首先要讨论一下经济发展的本质以及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然后评估一下中国经济体制的性质。 在此基础之上,我会对中国自1979年开放以来的经济进程,或者是发展路径给出一种解释。最后我将讲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步骤,一个就是生产者的知识,在选择西方技术进行创新和洋为中用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使用者的知识,在决定采用何种技术以及怎样消化这一过程当中的作用。 对于一个全面意义上的个人发展,一般而言是指对于一些任务完成能力的掌握,进而是指对于个人才干的不断发现和拓展。对于这样的概念,在西方的哲学家当中有着广泛的一致,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的贝克斯和约翰.琼斯,我想中国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也不会和他们大相径庭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国家的每一代人都必须被组织起来,为他们的人民不断找出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旧的问题,所以经济机制应该不断地为经济注入活力。如果这就是发展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满足下面情况的一种经济定义为高度发展的经济,那就是在这个经济当中,大多数或者是所有的人都进行着解决新问题的活动,而新的问题正在持续不断地被发掘。这样做的人越多,或者是这些人参与的程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高。大家可能就会想,生产力是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部分呢?是或者不是。当然,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对维持基本生存是必要的,但是生存、生理上的舒适并不是真正的发展。人们获得基本需要的目的在于可以思考,并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潜力,所以生产力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生产力本身并不是可以创造发展的。如果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更多的人获得令其发展的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有着发展的机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体制在促进它的发展吗?很显然,我们的回答必须是“是”。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承担挑战性的工作,中国的经济组织具有大家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首先我是从曼德尔教授那儿听到的这种说法。中国的机制是不是给中国创造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是不是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呢?是不是让更多的人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进程呢?是不是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大家现在做越来越有趣的,越来越有挑战性的,越来越有高回报的事情。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给出一个简单的模型,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做出一个公设,假定中国的计划是由各种加总变量构成的,这些加总变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这些变量的构成可能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微观层面上的偏好,以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国家控制,可以是市场的,也可以是非市场的,可以包括出口、投资。我们从物质资本的思路中跳出来是有益的,这样就意味着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以及学会如何用新的知识,国家或者是国有企业可以从国外购买技术,这是一种投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