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究竟如何从物价考察中国的经济运行?针对于CPI上述争论、猜测以及CPI可能出现的信息显示的失真,我们最近完成了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简称CPI和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以及多重物价指数分析的一个报告,可给出其中的一些相关结论。
一般认为,CPI的增长率表明的国民的社会福利水平的升降,发达国家一些政府转移支付指数化用到的就是这个指标,如社保支付、政府补贴、个人所得税征收等,而平减指数本身没有多少经济含义,根据基期的不同,它的值几乎是不确定,但其变动比率大体上反映了全社会物价水平波动的状况。我们的研究发现:第一,按支出法口径核算,我国2002年居民消费以当年价格占当年GDP总量的45%,而2000年和2001年占比分别是48%和46.57%,虽然改革初期由于总需求的释放曾达到60%,但之后一直保持回落。而美国这一比重稳定在70%。因此,在使用CPI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时,我国较低的居民消费占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其次,中国CPI所包涵的消费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美国甚至国际平均水平,是否一定导致CPI大大偏离现实,不尽其然,其中还必须考虑投资、外贸商品与居民消费品之间的价格传递机制问题。
再次,1950年至2005年美国各季度的CPI和平减指数走势图,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CPI的波动比平减指数波动幅度要大,但两者几乎同步变动。70%的几率其差别不超过1%,因为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0%,同时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价格传导机制运行良好。但也有例外,1979至1980年CPI就显著超出平减指数,1980年竟超出6.01%,当时正值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 年4月原油价格超过90美元/桶,达到历史顶峰,因为CPI计算的是国内消费的商品和劳务,包括了进口商品,原油价格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带动进口商品对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猛涨,导致CPI变动比平减指数要高出许多,遭遇高通货膨胀的同时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
第四,近年来,我国CPI与进口增长的相关性在不断提高,提高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初级产品、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大幅增加,但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飙升,由于价格传导机制的问题,并不能充分体现在CPI变化中,但国际输入的通货膨胀风险无疑是在增大。
第五,1993年至1995年政府实行第四次宏观调控,投资增长大起大落,特别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低迷,平减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CPI,同期居民消费因为内在自动稳定特性Automatic Stability,其波动远小于投资的波动。1997-1999年1998年除外实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率,都不到10%,致使1998-1999年国民经济进入全面通货紧缩状态。1999年实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只有7.5%,比1998年减少9.1个百分点。随后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扩大财政支出政策的出台,2000年中国经济走出全面紧缩,同时平减指数反映的通货膨胀开始高出CPI,显示新一轮的投资拉动周期。
最后,2005年一季度,GDP平减指数达到5.6%的高位,而CPI显示较温和2.7%的通货膨胀,两者的差异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供需结构性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左右我国CPI变动的首要因素是食品价格,主要是粮食价格,其构成已达到CPI指数的33%,对影响CPI的走势作用举足轻重。剔除食品后,CPI的增长要平缓很多,如果按2004年的分类构成的话,一季度的CPI仅上涨1.4%,是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与此同时,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四大类价格同比价格仍持续下降,尤其是衣着类,从未走出过价格下跌的阴影。表明国民经济中仍有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存在严重过剩,如不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投资规模,化解这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可能会对今后物价走势产生紧缩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