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大师论衡中国经济与经济学 > 正文
 

大师谈通货膨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19:09 新浪财经

  记者:

  上海复旦大学的陈观烈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的宋承先教授、上海华东师大的陈彪如教授、西南财大的曾康霖教授、国家计委的黄范章教授、建设银行总行的陈彩虹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文魁先生、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邱晓华等都有问题想与您交流,但时间太有限,只好合成一个简单问题:你对目前中国经济高通胀、高增长的状况有何评论?

  萨缪尔森:

  如果短期的经济增长强劲但却伴随着严重的财政赤字,而后者又来源于超量发行货币的行为的话,那么我认为追求这种增长是很危险的。因为,长期地看,奔腾式的通胀对于持续的实物增长是绝无好处的。并且通常这很危险,因为如果发生奔腾式的通胀,这将比过度信贷更糟。比如美国有3%的信用膨胀,那还可忍受,但以色列的情形是每月通胀率达到80%,于是,人们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时间去银行,越来越多的工人转移到银行业做记账、计算等工作,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并使人们产生困惑。我这么说是很容易的。但问题是,如果你骑上了这只虎,当你试图从虎背上下来时,有可能导致一次经济危机和萧条。事实上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现在正经历萧条,它的经济现在正完全停滞。但日本有改变现状的工具,如它有大量的国际储备,它可以使用低利率,可使用非紧缩的(宽松的)财政政策。但它是如何产生这种现状的呢?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下,日本掀起了房地产热,产生了大量“泡沫”,它还掀起了股票热,人们可以通过借钱或炒股票来赚钱。而当日本决定消除其经济中的那些“泡沫”时,它未能巧妙地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泡沫”持续得太久,而当华尔街的经济被收紧(加强控制)时,日本国内的经济便陷入困境。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情况是好的,但他们国内的销售很糟,而前苏联情况也比中国糟得多,因为,没有生产的发展来支持其货币的增长,生产停滞。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工人将挨饿,因为退休金已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本应停止原来的经济运行采用某种配给制,从而使老年人不会挨饿。这需要大量的有效率的经济控制。前苏联在其经济控制上一向不大有效率,当然苏联的解体,也使其失掉了它原有的很多效率。这似乎是一条历史的经验教训。即在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的经济。问题是,市场是无心的,没有头脑的,它从不会思考,不顾忌什么,所以,我相信,混合经济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不过,又出现了新问题,我得说那是有限的混合经济,因为这种混合经济开始由政府来支配80%的GDP,如在以色列等国的情况,这将削弱市场的有利影响,也将导致丧失混合经济的一些好处,因为这将不能反映人们的需求。这是政治学的策略而不是经济学的策略将占上风。

  记者:

  国务院研究室的李晓西博士、中国社科院的陈东琪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茅于轼教授等想就这个问题与您交换意见,您说过通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但在改革中国家似乎不是这样,也可能是一种财政现象,仅靠货币手段似乎无济于事?

  弗里德曼:

  (摇着头说)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回事。那就是惟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当然,我要指出的是,美国是如此(通货膨胀由政府造成),但香港却非如此。香港的通货膨胀是由美国造成的,因为,香港货币是与美元挂钩的。实际上是香港人自己把通货膨胀请回来的。从一般意义上看,香港的通货膨胀是高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但如具体来看,如可交易货物的价格水平,其通货膨胀应与美国相等。香港的一般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的原因是香港的生产力提高了,用于住房,理发等服务业的费用升得很快,快于国际贸易货物的价格。这样的升价完全不是货币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而只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中国与全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方面有一个短期的相互抵消作用,但决无长期的相互抵消作用。当我们谈到通货膨胀时,我的感觉是,举个例子,第一天早上,你有这么一笔钱,然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然后又出现紧缩,那么,到第二天早上,你还是只有原来的那么多钱。如果你们政府的开支是膨胀式的,则这一膨胀式财政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效果是要有一个时滞的,就是说,现在政府多花了钱,要过好一会儿价格才会上涨。在美国,这样的时滞大概是两年。在高通货膨胀的地区,时间或许会更短些。通常,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失业率会下降,生产会提高。然而,当人们知道政府干了什么的时候,人们就会自动调整,物价就会上扬,失业率就会依旧上升。所以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只是短暂的现象。保持6%还是保持3%的通货膨胀率并无太大区别。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货膨胀具有破坏性。它浪费人们的资源和努力,使得物价上涨,生产率降低。它就像“酒瘾”一样,很容易使人们上瘾,特别是使政府上瘾。但摆脱它却非常困难。

  如何防止货币供应过多,从来就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你们不能天真地相信他人会就这个问题告诉你些什么。你要观其行。多年来,美国联邦储备局一直在说要阻止通货膨胀,但他们的记录却是非常糟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使得价格上扬一倍。他们在1920~1921年又实行紧缩,从而使得私有企业十分狼狈。然后在1929年,他们使得紧缩变成了大萧条。他们应对这次大灾难负责,他们还应对1937年到1938年的衰退负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物价成倍增长负责。然后,我们从60年代开始经历了长时间的通货膨胀,70年代变得更糟,到80年代初时,通货膨胀已达到20%左右。然后他们才“大刹车”,减缓了通货膨胀。所以,如果看看联邦储备局的历史,过去的10~15年的成就是令人比较满意的。诚然,他们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站在公众的立场,我多次说,联邦储备局的地位很高,但其工作却干得很差。回到货币控制的问题,联邦储备局经常口是心非,嘴里说的与他们实际做的往往格格不入。联邦储备局总是大谈防范通货膨胀以及银行利率政策等,但做的时候,他们对向公众借款却很轻率。

  记者:

  中国好些经济学家想与您交换对通货膨胀的看法,您能谈谈吗?

  莫迪利阿尼:

  通胀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很难理解。如同中国,意大利也是如此。人们只看到名义利率,而不能发现其后真正的储蓄率。在意大利,比方说,当人们看到利率从15%降到5%时,真实利率没有改变,但人们将不再储蓄,因为感到利息率降低了。他们没有明白原来的高利率是由于通胀的存在。我要指出的是,这不仅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资本市场上被认为是理智的法人也是如此。所以,通胀会导致公司价值的低估,因为人们往往根据名义利率而非真实利率进行资本化。

  记者:

  这是否可测量呢?

  莫迪利阿尼:

  是的。我确实发现,通胀会减低与储蓄有关的指标。你知道,我们以财产的变动衡量储蓄,或者说,储蓄是财产的增长。储蓄这一相关的衡量指标随通胀增加而下降,这就是通胀的后果之一,这是破坏性的。所以,我总是告诫政府的有关部门,慎用通胀手段。因为,其本意可能是通过高通胀推动高增长,但实际上却减少了储蓄,从而减少了增长。特别地,如果因此而使人们不再相信政府,那将是真正的危险。因为随着通胀上升,真实利率将下降,在中国,现在已达到20%,而利息率才10%左右,所以,真实利率呈现负值,这样,一旦人们发现储蓄使他们受损时,便将不再储蓄。我的意思是,人们将不再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储蓄,定期存款对政府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资金来源;人们可能去买汽车,买耐用消费品,或做其他各种事情,但人们将不愿储蓄,这是很自然的。

  记者:

  这样,一般而言,您会提出怎样的政策建议呢?

  莫迪利阿尼:

  对此,我认为。以通胀来推动增长是极其危险的策略。因为这将对储蓄产生消极影响,而它能否对投资产生积极影响,仍存有很多疑问。这里你必须对这个问题很小心,即并非通胀推进投资。事实上,是当你开始想要抑制通胀时,才会给投资带来抑制作用,因为,当你开始努力遏制通胀时,必将减慢发行货币,其直接后果是利息率上升,这将削弱投资。所以,在阻止通胀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紧缩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采用通胀促增长,可能眼前你能得到短期的利益,但在一定的时候你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并且,通胀越厉害,将来的收缩也就越严重。所以,我认为,这种政策是短视的。说到中国,我最近去过一次中国,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即有的通胀源于银行,即中央银行对其地方的分支机构缺乏有力的控制。如果我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我绝不会容忍那样,我允许金融机构吸收和利用存款,但将通过法律控制它。

  记者:

  有好些中国经济学家说中国的通胀是非货币性的,您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非货币通胀?

  莫迪利阿尼:

  毫无疑问,是的。任何推动成本增长的因素都可能导致非货币性的通胀,比如石油,又好比工资,在德国,就存在工资引起的通胀。如果工人们想得到收入中的更大份额,就会推动工资上涨。雇主们决定真实工资,而工人(工会)只能决定名义工资。这样就产生了通胀:因为工人要求增加工资,雇主便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上升的工资成本,于是引发了通胀。如果有相应的货币增加,物价将上涨,工人的实际工资将因此得不到他们所要求的增长,于是他们将再次要求提高名义工资,那又将导致更高的物价。这样循环往复,通胀将不断加剧。但是,如果没有足够货币支持,通胀将逐渐减弱消除。可能会有高利率,投资减少及低的劳动生产率,于是,工资不再上升,价格也不再上涨。

  记者:

  所以,您是说货币政策可以用来控制消除非货币的通胀?

  莫迪利阿尼:

  不错,在德国,当由某处成本推动因素引起了货币性通胀,雇主,即企业很可能会试图抬高价格,由此进一步推动工资上涨。这样,我们有了三种通胀,即通胀可源自工资推动、公司涨价推动以及外部成本推动。人们总是想要维持工资水平,若人们的生活因为价格上涨而变得贫穷了,虽然表面上他的工资是增加的,人们也感到这要比工资减少好接受些。所以,这形成了一种追逐价格的状态,并加剧了通胀。

  记者:

  西南财大曾康霖说,您在《最适货币量论文集》中曾提出人口与货币需求的关系。他想了解:中国有12亿人,人口对货币需求有何影响?

  弗里德曼:

  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它们的关系。依我看,你不能就人口问题讨论人口问题。我们假设有两个区域,其中一个的人口双倍于另一个。这双倍于另一个的区域会有什么问题吗?单从人口看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是“都市化”使得人口集中,而在美国,这样的变化使得对资金要求的顺序也产生了变化,通常来说,如果排除其他的考虑,双倍增加了人口的地区需要双倍的资金。请记住,谈到需要更多的资金是一个非常难说清的问题。资金意味着两样东西:一方面它是“纸张”而已,另一方面它体现了“购买力”。当我们要说“对资金的需求双倍增加”时,我们是在指真正具有同等购买力的资金的双倍增加。

  马克维茨:

  我不大了解中国的货币供应情况,但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在紧缩货币供应后,会继续出现通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通货膨胀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