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易宪容 > 正文
 

易宪容:利率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 21:57 第一财经日报

  易宪容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指数(CPI)同比上涨1.8%,这一数字成为自2003年10月以来CPI的又一个低点。2003年10月的CPI也是1.8%。对于CPI的快速下跌,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表示,CPI涨幅回落的速度明显快于预期。相关部门的分析认为,CPI的下落主要是翘尾因素的下降,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因素减弱。因此,当前国内经济的通胀压力正
在减弱,加息迷雾已经消散。特别是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十分充裕、市场利率下降较大、同业拆借交易活跃程度降低、成交量下降较快时,主张国内不需要加息的声音再次高涨。

    CPI不能全面反映整体价格变化水平

  我们知道,CPI是利率变化的重要依据,但它不是利率变化的全部依据,无论是中国的CPI,还是发达市场国家中的CPI,都不可能全部反映整个社会价格变化水平,比如,房地产的价格变化就没有纳入在CPI中。在美国和英国,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并不是以CPI上升为主要考察目标,而更关注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不仅CPI的加权指数沿袭历史过长,而且国内CPI非透明化及所涵盖的范围有限,很难通过CPI有效地观察国内价格变化之动向。如果以这样一种指数作为利率变化的唯一依据,那么利率调整必然会走入难以理解的误区,也很难说是科学的。国内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与投资过热将无法得以改变。

  2004年宏观调控后,国内经济过热状况还在延续,其原因仅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吗?问题恐怕没这么简单,我看最大的问题还在于银行市场对资金的管制,在于银行利率过低及信贷的易获得性。这一点是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房价快速上涨的关键。

    银行信贷利率过低易促发房产泡沫

  大家知道,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性产业,无论是地产商土地的征购、住房的开发与建筑,还是住房建筑完工后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资金成本与获得性来决定的。如果资金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跟不上,都有可能导致房地产开发与销售受阻。因此,资金的易获得性与成本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泛起,也与银行的金融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近几年来,内地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易获得性与利率过低。对于银行资金成本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它也是金融市场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房地产开发商利润率在15%左右,甚至更高,但管制下的基准利率只有2.25%(个人一年期定期存款);第二,从民间市场来看,其利率大多在12%以上(如温州),而银行管制下的利率则只有2.25%;第三,从我的研究来看,利率一般是随GDP增长率上下波动2%,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还是在新兴的市场中都是如此,但是,我国的GDP增长一直在9%左右,利率应该在11%左右,但实际利率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正因为国内利率过低,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从银行借到钱就是有利可图的事情,都能够轻易获利。在这种情况下,千方百计从银行套取资金,是具有逐利本能的个人和企业都愿意做的事情。

    严格信贷门槛提高资金获得成本

  相反,如果银行资金获得比较严格,套取银行资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么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比如上海外资银行华一银行,它们也做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但不仅对个人还款能力占收入比高于银监会的指引要求,而且对个收入审查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与要求。它们不仅要求贷款人提供税务局的个人所得税报税单,还要求贷款人出具过去一年的银行账户清单,以便看出收入证明的真实性;对个人信用纪录严格审查、对个人工作状况也进行审核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控制银行自身的风险,也约束了贷款人的行为。但是,内地商业银行则不是这样,它们为了做大其认为的银行优质资产,为了完全降低不良贷款之任务,放松了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审查。早些时候,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来说,只要购买房子,就没有贷不到款的。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增长,不仅导致房地产消费膨胀与市场炒作,也导致了房价快速上涨。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增加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过热,必然带动相关的几十个产业快速发展,造成一些产业的发展瓶颈。所以,如果宏观调控没有真正地切入到经济过热的关键产业,没有切入到房地产过热的要害,投资过热的格局仍将无法改观。

  回到前面的问题,利率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仅仅依据CPI来断定是非科学的,最为重要的应该全面地检查经济过热的关键点,并应该看到,房地产过热的真正原因在于银行利率过低。如果银行利率不上调,不改变银行贷款的易获得性,那么,要想真正调整房地产市场过热局面是难以奏效的。从上面的讨论来看,加息或许是维护目前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