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纪念费孝通 > 正文
 

我看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14:49 人民网

  《乡土中国》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社会学作为西方新兴的社会学科分支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大体是在19世纪末。作为地道的舶来品,中国社会学界一般称20世纪40年代(准确说是1937-1949年)为社会学的建设时期。而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者的中心人物就是如何是社会学的理论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使社会学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是以孙本文为首的系统社会
学研究,一就是吴文藻、费孝通为旗帜的强调社区研究的“燕京学派”。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大院校、研究机构云集到了西南边陲,使原本文化并不发达的西南成为了学术重镇。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学者们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因而社区研究在40年代成为了学术主流。

  谈到费孝通的社会学中国化理论,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费孝通的老师,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吴文藻先生。吴文藻(1901-1985)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是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的丈夫,曾在美国达特默斯学院学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1929年,吴文藻回国并于燕京大学任教。他讲授西洋社会思想史、家族社会学、人类学课程,在讲授家族社会学时,开始重点研究家族制度的发展史,后来又转向了以中国宗法社会为中心。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家族和长老统治研究的关注,应当说和老师吴文藻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吴文藻先生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贡献,韩明谟在《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文里给出了很好的归纳总结,他说:

  他上课不久便对这三门课进行了改造。不仅为每门课都编写了一本汉文教材,而且对其内容也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他主张主要做三项工作:第一,寻找一种有效的理论构架;第二,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对中国国情的研究;第三,培养出用这种理论研究中国国情的独立科学人才。⑼

  费孝通对于吴文藻这位恩师也是充满了感念之情,在回忆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感言道:

  我在燕京三年,大部分时间用来自己读书,并跟吴文藻先生比较接近,我读了他书架上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书。我什么书都想念。这几年的阅读打下了我基本知识的基础。⑽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也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进入了他社会学研究的第二阶段,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⑾ 如果说《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这对于费孝通学术道路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因为此后它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区域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人文生态”等等的概念,都可是看作是此类研究的纵向和横向拓展,从实际研究中提炼出来。而这些理论方法的中国特色也造就了世界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中国学派。⑿

  费孝通先生一生继承并发扬了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相比也许称不上研究体系的创新,和《乡土重建》相比也许称不上评价颇多,但是应当说它的普及意义远远大于他的任何一本著作。无论是学生还是市民抑或是乡下人,从《乡土中国》开始真正认识社会学,了解社会学,他们也许对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知之甚少,但是仍然能丛书中得到些许启示,能对整个社会有和以前不同的想法,学术在《乡土中国》里摆脱了贵族的角色,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真正让大多数人得到了教育。正如费孝通先生自己所讲的“我认识到我有义务经常把我的观点让广大群众知道,使他们受到教益”。在此之后社会学的繁荣以及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的发展,多少与《乡土中国》的普及宣传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学科的推动,不仅仅是需要少数的学术精英,更多的是要建立在整个民族的文化提升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想必是应当值得重视的地方。

  《乡土中国》与学科的交叉发展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然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但是综其全书看来,却是渗透着对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相关社会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从而使薄薄的一册面向大众的学术著述,蕴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如长辈一般的娓娓而谈中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质和伦理道德观念。⒀而研究研究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专家们更是对这种“杂”而化之的特点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中国学者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学者应当认真学习的地方。

  由此可见,对于社会学科而言,虽然各个学术分支有其自身的学术领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研究对象范围的模糊性,使人文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一致性和趋同性。这种态势不仅仅是对社会学一门学科如此,对其他的社会学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对于历史学而言,近几年不仅仅是出现了社会史研究的热潮,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历史学研究中也逐渐采用了原本只是在社会学中使用的社区调查方法,在人类学中使用的田野调查等方法。这种各学科的交叉发展,自然也使传统的专门学科研究者如临大敌、谈虎色变。以至于史学工作者们更是用“边疆危机”来形容这股来势汹汹的学科渗透大潮。在纪念梁启超《新史学》100年学术讨论会上,部分历史学家们就表露了对于历史学定位的困惑以及对各学纷纷渗透的担忧。⒁ 在笔者看来,对于学科交叉发展所带来的各学科之间的模糊性是社会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的趋势,因为社会学科所涉及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领域所发生和存在的现象、事物,都是在探究社会领域的发展规律。如果说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学科分类,进而使各个人文学科有了自己专门的领域,那么现在人们所进行的则是对于学科分类的第二次整合,使人文学科的发展更符合其自身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学术上就有文史哲不分的特点,而中国文化,乃至整个的中国乡土社会的构成,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这种交叉混杂的体系特征。《乡土中国》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独到之处,正是在于研究者深刻的体验到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本质不同,从而使用了本土化的研究手法和研究眼光,在各个层面用不同学科的认知手段解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社会图景。对一个社会的深刻体察,使得作者对于这个社会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文化的透析式的微观解剖和宏观把握,更使得对这个社会独特的结构和运行有了更精妙的总结。费孝通先生正是发挥了自己这种多学科交叉的思想,让《乡土中国》带有了更多的学术内涵和意义,赋予这本著作更多的文化情结。

  在谈到社会学这个学科时,费孝通先生曾说这样的话: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和其发展变化,包括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知识和理论。它最根本的任务要解决一个生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⒂

  其实,不仅仅是社会学,一切人文学科在根本的任务上都应当是指导社会中的人们能够了解自身,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在各个学科交叉发展的进程中,应当看到这个一致的目标所在并以其为方向,使社会学科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让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薪火相传,走向未知的明天。

  后 记

  学术的道路是清贫的,学术的道路同样也是艰辛的,但是真正的学者从来都是安于清贫,在艰辛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传承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费孝通先生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风范,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社会学这门外来的学科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乡土中国》作为费老学术上的成功之作,更是使后学者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所在,进而使社会学在中国真正做到了面向大众,为学术推广铺平道路。

  也许用费孝通先生自己的诗更能体现这位学人的心路历程:

  万山千水行重行,老来依旧一书生。

  笔下难尽胸中意,愧忆南园读书声。

  注释及参考书目:

  ⑴“从他以及他的亲属的生活,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史具有伟大意义的演变过程:旧的地方绅迁到城市,接受西方思想后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从而脱离构成大部分中国的农村社会。”[美]A.D.Arkush著 《费孝通传》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 第1页

  ⑵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 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中的是最普遍的谋生方法……中华民族确实与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半坡、河姆渡开始粟稻种植,中国社会就一直沉浸在与世无争的小农经济之中。农业成为维系社会的经济支柱。在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土”成为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东西。

  ⑶ “费孝通笔下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有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述。特别是他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的分析,过了四、五十年之后再看,仍觉得有重要参考价值,发人深省,就如同鲁迅著作中对中国人的剖析。” 《一位中国智者的世纪思考——费孝通学术思想探究》钱灵犀 (载于《社区发展与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⑷ “《乡土中国》就是一个概念,但它是在费孝通对各种不同类型农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涵盖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特质的丰富而抽象的内涵。” 《近代中国社会学》杨雅彬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002年第二版 第744页

  ⑸《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著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⑹《师承·补课·治学》 费孝通著 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⑺以“已”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乡土中国》费孝通 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5页)

  ⑻“差序格局”理论很能体现费孝通由描述到通论的研究推绎。体现他创立中国化社会学的特点,是他对乡土社会结构研究重要的结论。差序格局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对中国的现在乃至将来都有很深的影响。如果说这作为社会结构形式已不像50年前那样普遍,但这种社会结构引发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确实仍在顽强的表现着,对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起着极为消极的作用。

  《一位中国智者的世纪思考——费孝通学术思想探究》钱灵犀 (载于《社区发展与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290页)

  ⑼《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韩明谟

  (载于《社区发展与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192页)

  ⑽《经历、见解、反思》费孝通

  (载于《费孝通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

  ⑾ “他曾一度认为每一个农村是一个社区,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要像人种学家研究个别部落那样研究每个农村。但是他现在认为要综合研究整个农村的中国,他说这是他研究社会学的第二阶段;他是从研究独特的社区开始,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普遍模式,然后分析社会结构。” [美]A.D.Arkush著 《费孝通传》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 第112页

  “《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素描.而是从具体的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 (《社会调查自由》费孝通 )

  ⑿ 费孝通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概念从而建立起“观念中的类型”的方法,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派使用和建立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它既不套用西方的理论,又在实地调查中生发和创造了一些通论。20世纪80年代后,费孝通在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调查研究中,又提出“模式”、“区域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人文生态”、“人类心态秩序”等概念,它们都与这种方法一脉相承,也可看作此类研究的继续、延伸、扩大和发展。他的这些概念都是从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中提出来的,因此是应用性很强的理论概念,构造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理论和方法,并形成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近代中国社会学》杨雅彬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002年第二版 第745页

  ⒀概括他著述的学术风格,不难看到有四个特点一是“通”,不仅贯通中西,而且往往是“越界”而不分学科范畴,涉及的学科除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外,还涉及经济学(特别是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历史学、教育学、考古学等各学科。

  《一位中国智者的世纪思考——费孝通学术思想探究》钱灵犀 (载于《社区发展与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248页)

  ⒁《〈新史学〉百年 究竟要什么样的历史学》 张小也 (《中化读书报》)

  ⒂《但开风气不为师——费孝通学科建设访谈》 潘乃谷

[上一页] [1] [2]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费孝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