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于新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及主要对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01:04 中国经济时报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前10名。如此大的经济规模,如果仍继续采用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不仅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也难以持续。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于新东

  必然要求:粗放型方式不仅降低效益,而且危害生态环境,其结果必将是畸形的、病态的、无以为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迫切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资本投入、资源消耗来驱动的。而这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引发的效益低下、资源高耗、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也是与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大相径庭的,并将最终给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带来极大的障碍和危害。

  1、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显然是严重背离的,造成的结果是发展将难以为继。我国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都很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55位以后,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80位以后。矿产资源保障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我国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铁矿石、氧化铝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将长期短缺。这就决定了绝对不允许我们靠拼资源发展经济,必须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低,经济总量也不小。虽然已经实现总体小康,但国家并不富裕,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可分配的财力很有限。这其中有多种原因,粗放型增长造成的投入多、产出少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3、粗放型增长方式引发投资需求过热,造成总量失衡,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中,财政收入的增长靠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完全依赖投资的增加。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财政支出,为了安排日益增长的就业人口,势必要追求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投资膨胀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6.7%,投资率高达42.7%,一些行业生产能力明显超过了市场需求,存在着破坏经济健康运行、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

  4、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许多隐忧,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制约。从2003年来看,尽管增长速度达到9.1%,但由于消耗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煤电油和交通运输全面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按照现在的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增长模式继续走下去,资源、能源高耗而导致的近期水、电等供应紧张状况将加剧,瓶颈制约将更突出。

  5、粗放型增长方式严重耗费资源,危害生态环境,削弱发展的可持续性。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资源高耗甚至浪费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破坏。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26条,重度污染的有11条,中度污染的有28条,流经城市的河段80%被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堆存6亿多吨,历年总占地面积5万多公顷。众所周知,离开环境谈发展是片面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根本出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永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从技术、效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一个可持续的强有力支撑点和良好外部环境。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期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之一,要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全面进步。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才能通过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而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促进社会各方协调发展的重大抉择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是指在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能够获得相应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相应进步,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等相应完善。同时,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是以“经济”为单一目标的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多重目标的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极大地有助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大幅度地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从而促进我国资源能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在农业领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将有效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距,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之一,要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永续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并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果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过度性放牧、掠夺性开采、毁灭性砍伐等以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基础之上,那么,不仅资源会难以为继,环境亦不堪重负,而且经济也必将最终陷入危机。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了环境,不能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

  核心对策: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突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最关键方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实施下述四位一体联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对策。

  1、全民动员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良好氛围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度自觉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之形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积淀为一种民族性格。要全社会、全民族动员起来,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使提高节约意识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尽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只有全社会养成崇尚节约风气,才能根本上减少浪费、降低能耗,以众志成城之势,达文明消费之风。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从公民道德而非小我私欲、从社会意识而非孤立意识、从人人有责而非事不关己出发,自觉地成为厉行节约的积极一分子,为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问心无愧的属于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2、制度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证

  创新是人类赖以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可以说,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而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引导人类前进的新的生产函数。因此,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必须尽最大力量改革旧制度、创设新制度,一句话,最大限度地进行制度创新,将不仅可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成本,并通过创新尽量维持“自动持续增长”,而且,可以为整个发展提供长期的、持续的推动力量。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这样几点:第一,创新来源于积累,所谓熟能生巧。一切创新都应该首先建立在人们所有工作已经取得或正在打下的基础之上,否则创新变成空谈,创新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创新离不开学习。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吸收一切有益的相关成果,创新的火花才能够也一定能够点燃熊熊大火。第三,创新不能没有环境氛围的烘托。在将创新观牢固树立的同时,也要将创新的思维观念、社会风气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付之于行动。

  3、科技进步提供基础力量和智力支持

  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在诸多因素中,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因为科技进步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其他因素,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变革劳动资料,扩大和改善劳动对象,必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科技进步还对生产力结构即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发生影响,使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如促使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落后产业的淘汰,提高经济系统的结构效益。所以,在各项经济活动中都要注重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并且要在保证经济有效增长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条件,加速技术进步。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学形态和发展方向

  循环经济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因此,催生我国的再生资源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需要企业自身努力,做大做强,也需要全民树立起循环经济的意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于前段提出从四个方面、采取八项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这四个方面是:推进节约降耗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展环保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同时,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一切将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和坚实的基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增长新闻




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