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财经》2005 > 正文
 

乔治·凯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15:58 和讯网-《财经》杂志

  美国外交家、历史学家,2005年3月17日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去世,享年101岁。

  □ 郭玉洁/文

  尽管他的著作多达17本,其中两本获得普利策奖,但在世人看来,乔治凯南最著名的还是一封电报。

  那是1946年,美国国务院询问驻苏联大使馆如何对付苏联。官员们没有料到,最终会收到一封长篇累牍的电报。那一天,电报机的“答答”声延续了很久。

  电报是乔治凯南发出的——时任大使哈里曼回国,凯南代为主管。“这个机会微不足道。”他后来回忆说,“但是,询问背后的含义绝不可忽视。”凯南把电报分为五个部分,以使“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而且看起来不会长得离谱。”报告总共约有8000字,史称“长电报”。

  电报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这封也许是美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电报,在华盛顿被广泛传阅,十分轰动。随即,凯南被调回美国,任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1947年,他以“X”之名,在《外交季刊》发表了《苏联行为探源》。这篇文章可被视为“长电报”的续篇。文中建议“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必须是对苏联的扩张倾向加以长期的、耐心而坚定的、警惕的遏制”。

  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词汇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凯南没有对“遏制”进行严格的界定,因此这个词一度被误解为“军事遏制”。后来,他澄清说,自己从未想过苏联对美国有动武的迹象,“遏制”应为“政治遏制”,即采用政治、外交的手段,而非“军事遏制”。

  但是,当时国际环境风云突变,不容缓和。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随着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先后建立,“遏制”政策作为军事战略的轮廓,已经被牢牢固定。

  对于这一重大的误解和误用,凯南倾其后半生进行澄清和修正。在“X文章”发表35年后,有杂志试图采访凯南,他提出书面作答,因为“口头表达不够严谨”。截稿期将近,凯南还在斟酌每一个标点和词汇,他不想被“再次误解”。

  在国务院任职期间,凯南曾参与制定“马歇尔计划”,一度声名显赫;但在“遏制”这一核心概念上与政策制定者存在重大分歧,注定了凯南的“歧见者”身份。他反对成立北约,倡议美、苏撤军,建立统一、中立的德国。这使得凯南在国务院很快不受欢迎。

  1950年,凯南辞职。1952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命他为驻苏联大使。但这次莫斯科之行很不顺利,凯南处于苏联情报人员的严密监视之下,无法接触普通市民。他抱怨说,这和纳粹德国堪有一比。苏联旋即宣布他为“不受欢迎人士”。于是,在任职五个月后,凯南回到了美国。1953年,他正式离开政府,在普林斯顿大学找到了家园,也成为美国政府坚定的批评者。

  仕途折戟,有人认为这是他虽然了解苏联,却不甚了解美国,因此在政策制定上不切实际。但是,忠于自己的观念,这也是凯南的性格使然。他更像一位学者,而不是政治家。

  凯南出生于1904年,两个月后母亲就去世了。从早年开始,他就生活在孤独之中,养成了孤僻、敏感而严肃的性格。凯南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历史,对欧洲外交史尤感兴趣。毕业后进入美国政府,被先后派驻欧洲各国,包括苏联,是美国培养的第一批“苏联通”。

  凯南被称为最后一位“旧世界的外交贵族”,他试图在战后建立世界新秩序,并在其中为美国定位。在那封著名的“长电报”中,凯南曾说,美国应当为苏联建立一个好样板,使得自由、公正等基本原则时刻体现;解决社会内部问题,就是对莫斯科的外交胜利。

  他没有在政坛生存所需要的手腕和心机,不会按照华盛顿的需求剪裁自己的思想。因此,尽管凯南经常被归类为影响华盛顿的“智者”,却没有从中获益。

  离开政府之后,凯南一直保持着批评活力,并从事历史研究。他文风优雅,分析深入,十分令人信服。他更喜欢把自己看做“写作者”。凯南曾说,如果可以重来,他更愿意做一个诗人,或者小说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乔治·凯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