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杨慎:房地产泡沫不需要争论 需要对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11:49 经济观察报

  4月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报告厅内,借着社科院《2005年房地产蓝皮书》发布之际,与会专家的话题像被强力的磁铁摆布一样,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房地产泡沫”。 而尤以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的一席激越之言,引人注目。就在当日下午,有关“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正在网上展开激烈辩论,国土部门与建设部门的与会专家显然持不同的意见。事实上,有关土地与房价之间的因果争论,在此前数日已然呈不可开交状。但杨慎似乎无意参与到这场孰因孰果的争论中去,“现在关键是拿点主意,给国家出点有用的解决措施。”

  不应对“城市化”有过高期许

  如果说到固定投资过快、过热的根本原因,杨慎认为,对于城市化速度的推崇是一个应该警惕的现象。据新华社报道,“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流量是1600万至1800万人,而目前城市新建住宅量是每年350万套。问题是这些新房,一大部分是要用于现在城市人口的住宅更新,那么剩下的才是外来人口可以购置的,这中间的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杨慎认为:“放缓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是当前应该认真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事实上,仅在去年10月份面世的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尚以城市化带来的潜在需求作为房地产业仍旧坚挺的论据,报告说:“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至8.5亿人。在此期间约有3亿-3.5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 其后该报告的反对者认为,不能以潜在的需求作为当前形势尚好的理由。

  而杨慎则直指固定投资及房地产过热的原因在于“对城市化的过高期许”,而没有反思到底这么快的城市化速度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但事实上,从近年看到的治理办法,一直是在从局部入手。

  如果把近两年有关房地产的争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前后处于不同的治理状态,2003年主要是治过热,查处开发园区、停止村改镇,而至2004年及2005年,开始把注意力投放在了房价上。杨慎说道,本来是全身的病,现在的药却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治,这儿好了那儿还疼着呢。土地紧缩、利息升高,固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根本问题在于“转变观念”,杨慎指出固定投资的“整体过热”是症结所在,“每年的增速平均在30%,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固定投资过快、过热。目前统计部门给出的数据只有28%,我认为这样的统计口径有问题,城市的更新改造、农村住房建设是容易被疏忽的。”

  此外是对“居者有其屋”的理解,居者有其屋就是居者买其屋吗?“不是,中国目前个人自有房率达到82%。这意味着每个城市都没有太多的房子用于出租,于是新来的城市人口还要买房,紧张的城市土地怎么应付源源不断的城市化人口?”在《2005年房地产蓝皮书》中同样提到这个问题,发达国家及地区租房家庭的比例,香港为40%、日本为38%、美国28%、英国34%。这种状况有利于人口流动,为此,“适度的投资性购房具有积极意义。”“否则,就是资源呆滞”,杨慎对于国内自有房比率过高如此概括道。

  房价不能承受之重﹖

  “土地紧缩、原材料供应限制,从上游产业的紧缩效应必然传导至下游产业的波动。”杨慎认为在2005年房价仍然是上涨趋势。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1998年至2003年全国房地产年均售价的增长为每平方米59元,但从2003年至2004年,一年间房价每平方米的增幅就达355元。社科院《2005年房地产蓝皮书》认为,土地价格上涨、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与依然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的比照,“应当承认,2004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上抑制了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加,事实上起到了推动价格增长的作用。”

  “我认为增加住宅的供给是可取之道。”杨慎同时认为,央行以加息的方式抑制需求的方式,动机是好的,但具体落实到市场之中可能效果并不明显。“市场受两种规律的支配,一是供需规律,一是价值规律,如果不从供需关系上入手,价值怎么会产生符合规律的波动呢?”杨慎有点激动地说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房地产新闻 全部泡沫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