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启发:四大外贸战略内容应予以调整和补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5:59 国际商报 | |||||||||
严启发 外贸发展战略是关系一国对外贸易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和,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直接和重要影响。“八五”至“十五”期间,我国先后提出了四大外贸发展战略,即 “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
四大战略提出和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的奇迹,为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十一五”及今后较长时期,要想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贸易,实现贸易强国梦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就有必要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制定和实施新的外贸发展战略。 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美国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经济学家Michael Porter(1980、1985、1990)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甚至发展成为超级大国,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柱产业、企业效率、重大机遇和政府作用等六个方面。其中,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可以促进一国形成和积聚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样,政府制定外贸发展战略,也会有利于提高一国外贸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进口替代理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关税、汇率、配额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以此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生产,培育支柱产业,减少和替代进口品,为本国经济发展和赶超争取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41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政策进行评估,认为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实施效果总体不佳。 出口导向理论是对进口替代政策总结和反思的结果。出口导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国可以通过扩大制成品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出口导向政策需要贸易自由化的密切配合。亚洲“四小龙”主要通过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在较短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给予了这一理论生动的注脚。 一些学者认为,出口导向理论和政策只适用于地域狭小的国家,对大国经济不适用。但也有学者认为,出口导向政策对所有国家都适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前提,强调政府的适度干预对贸易、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和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进行干预,影响本国或外国竞争者的行为,达到增进本国福利、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对我国贸易战略和政策的实践分析看,我国实行的贸易政策,1990年代以前大致属于进口替代政策,1990年代以后大致属于出口导向政策、战略贸易政策以及自由贸易政策的综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贸易政策。 四大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主要成果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从国际来看,这一时期,世界格局中单极和多极的斗争错综复杂:苏东发生剧变,多极化进程遭遇曲折;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国际贸易和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跨国公司的作用不断增强;以经济、贸易、科技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愈发激烈;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各国都在致力于扩大出口,加快发展经济;我国周边的“四小龙”迅速崛起,一些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形成激烈竞争态势。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如果我国不能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出口,加快经济发展,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失败,失去重要战略机遇。因此,国际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贸发展战略。 从国内来看,自1980年代起,国内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1980年代末期,我国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我国改革开放经受严峻考验。打破国际制裁,减少政治和经济风险,增强应变能力,在客观上也要求制定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积极扩大出口,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贸合作。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制定外贸发展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当时逐步成熟。 1990至1999年,四大战略被先后提出。尽管四大战略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体目的都是要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 1990年,市场多元化战略被提出。 该战略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问题,减少政治、经济风险,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 战略的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为各类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 在非洲、拉美等有条件的地区组建贸易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 搞好各种形式的国外参展、办展,扩大贸易,开拓新市场; 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采取相应措施。 1991年以质取胜战略被提出。 该战略主要目的是提高我国出口商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外贸信誉; 在外经贸工作中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战略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四个: 普遍推行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和认证; 采取政策措施,提高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 培育在国际市场上的名牌商品和知名企业; 增强质量意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打击假冒伪劣。 1994年,大经贸战略被提出。 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外贸领域的垄断,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实现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等各项外经贸业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战略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四个: 转变政府职能和实行观念,从微观管理、直接干预向宏观管理、间接调控转变; 加强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发展出口合力; 加快赋予生产型企业、外贸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进出口经营权;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各个方面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1999年,科技兴贸战略被提出。 该战略主要基于三个目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推进科技进步,加快调整结构,促进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 战略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制定《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加强技术创新,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给予支持; 鼓励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保护知识产权。 四大外贸发展战略的相继出台,最直接和最最要的成果,就是有效提高了我国进出口的规模。在我国首次提出外贸发展战略的199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1154.4亿美元;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整10倍。在1980年代的1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出现7年逆差。实施外贸发展战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0年代的1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8年顺差。1990年代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亿美元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1991年之前用了13年时间,2004年仅用了4个月。 由于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序,由1990年的第15位,跃升为2004年的第3位。我国贸易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30%,提高到2004年的69.3%。世贸组织不久前发表的报告指出,中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对一个拥有如此贸易规模的国家而言,是“史无前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也积极评价中国的对外贸易。报告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间贸易,为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四大战略实施的具体情况看,各战略都部分或全部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成效,分别在不同方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出口市场的分布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在整个1990年代,我国对美、日、欧盟、香港等四大传统市场的出口绝对额大幅上升,但这四大市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下降了6.6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韩国、台湾等三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绝对额增长了近四倍,占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我国对原苏东、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86%、397%、810%、404%和501%,对中东、拉美、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占比分别提高了0.9、1.8、0.6和0.7个百分点,合计提高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在深度开拓传统市场的同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得到明显加强。 为了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的政策法规;在全国大面积采用和推广ISO9000系列标准,保证出口产品在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等各阶段都符合相关规定;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制成品快速增长,促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大幅提高,使彩电、洗衣机、电冰箱、DVD等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计算机、数字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汽车等产业和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空前提高;积极培育名牌企业,在家用电器、电子、服装、机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国际名牌商品和国际知名企业,出口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实施大经贸战略最重要的成果,是外经贸经营主体的数量极大增加,形成了千军万马参与国际经贸竞争与合作的崭新格局。 国家逐步放宽了取得外经贸经营权的资格标准,实现了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指定公司经营的商品范围逐步放开。1980年代末期,全国只有不到100家专业外贸公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极少。而截至2003年底,共有11万家内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达23万余家,各方面发展进出口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从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我国引进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1999至2003年的5年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总额752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总额的4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1655亿美元左右,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前1998年的8倍半,年均增长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从1998年的11%跃升至目前的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拉动整个外贸出口的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国家还先后形成了年度性的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上海工博会等高科技展会,成为高新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四大战略的缺陷日益明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之后,我国外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外贸发展战略已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一,个别战略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这主要体现于“大经贸”战略。 国家1994年提出和实施“大经贸”战略,意图十分明显,针对性很强:一是为了打破当时进出口由少数外贸公司垄断的局面,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二是为了跳出部门和行业的框框,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促进对外贸易,形成扩大出口的合力。随着新《外贸法》的颁布实施,所有法人或自然人均可依法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目标已经实现。当前,对外经济贸易已不再是个别部门和少数行业的事情,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经贸战略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如果不进行大的改造,就难以继续作为外贸发展战略继续存在。 第二,部分战略需要充实新的内涵,这主要体现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 受当时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外贸发展水平的限制,最初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意图比较狭窄,主要是为了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国际市场风险。提出以质取胜战略,是针对当时一些出口企业不讲信誉,出口商品质量不高的情况,强调要重合同、守信用,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经过14年的发展,市场多元化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已成为广大外经贸企业的共识;质量意识已成为广大外经贸企业的重要理念,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样来看,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的传统内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如果没有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就有变为空洞口号的趋势。因此应重新审视这两大战略,根据形势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研究制定与新内涵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使之能够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继续成为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针。 第三,战略仅限于出口,对进口基本忽略,对行业考虑不够。四大战略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 1980年代末至1990 年代初,我国外汇相对短缺,外贸发展战略着眼于扩大出口是完全正确的。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6099.32亿美元,外汇短缺已成为历史。当前我国与多数贸易伙伴均存在顺差,而且贸易摩擦趋于增加,适当扩大进口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近年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重要,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越来越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因此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同时涵盖出口和进口;应对石油、金属矿产等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以及主要行业的进出口,予以充分考虑。 第四,战略仅限于商品贸易,对服务贸易和贸易方式等缺乏考虑。 现行外贸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是促进我国商品出口,而且促进商品出口时缺乏针对性。除科技兴贸战略外,其他战略的政策力度对各类商品是相同和近似的。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也增长较快,贸易方式不断创新,电子商务、跨国采购等新的贸易方式不断发展。如何使我国外贸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和紧迫课题。 调整四大战略的初步思路 第一,借鉴美国的做法,制定我国的“国家出口战略”。 为了扩大出口,振兴美国经济,美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美国“国家出口战略”。其内容包括:改善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环境(如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开拓新兴市场;扩大贸易融资;提供信息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出口;多双边贸易合作、强化出口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责任及财政预算等。 美国“国家出口战略”每年公开发表,由总统或商务部长作序,内容和侧重点每年都根据形势变化有所调整,是美国政府促进出口的一揽子战略、政策和措施的集合,对促进美国经济和就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完全可以借鉴、消化和吸收美国的做法,逐步形成更加具有中国特色、针对性和指导性强、推动力大的出口发展战略。 第二,在现有外贸发展战略基础上进行完善。 制定我国的“国家出口战略”工程量较大,需要一定时间。近期应争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可考虑以下几点: ——改造“大经贸”战略,扩大其内涵和外延,除对外贸易之外,将其延伸到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国内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各方面,使之向“大商务”方向发展; ——保留“市场多元化”战略,重新研究战略目标,制定开拓新兴市场的新政策措施,深度拓展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使之更加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保留“以质取胜”战略,在这一战略框架下,重点培育出口品牌,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技术标准,促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科技兴贸”战略,在其内涵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发展服务贸易、培育新型贸易方式、支持外贸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等内容。 第三,新的外贸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优先支持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不同出口商品的重要性和产业关联度差异很大。如果外贸发展战略、政策措施、财政资金等对各类出口商品平均使用力气,就会出现“撒胡椒面”现象,使政策效应大打折扣。因此新的外贸发展战略,应优先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吸收就业多的部门和行业。目前可优先扶持能源、信息产品、汽车、环境、服务贸易等行业和领域。对石油、木材、金属矿产、农产品等重要商品,应有专项的贸易发展战略。 第四,新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对贸易促进体系予以充分考虑。 目前多数国家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在出口促进政策方面已竭尽所能。我国近期在促进出口方面也难以出台突破性政策。因此制定新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十分注重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应按照国际惯例和新《外贸法》的要求,在改善贸易环境、制定贸易标准、发挥促进出口的金融机构作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加强贸易信息服务、扩大国内外中介组织合作、推广电子商务等方面挖掘潜力,积极推进,争取在调整外贸发展战略的同时,逐步形成完整、规范、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