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强解说两会:8%经济增长目标意味着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1:3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2004年全国GDP增长率为9.5%,而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2005年GDP增长率的预期目标是8%。就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而言,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与2004年7%的预期目标相比,这个目标的制定也不是保守的。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是7%,而实际增长率却达到9.5%;因此,2005年的实际增长率完全有可能超过9%,甚至更高。当然,不管如何,8%的增长目标毕竟比9.5%的实际增长率下调了1.5个百分比;而且,温总理一再强调经济增长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
下调预期目标注重增长内涵 尽管我国取得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数字的背后蕴涵着危机。一方面,尽管26年的平均每年增长率为9.4%,但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经常是大起或大落,形成了周期性的冷热循环,这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往往是靠粗放式的投入取得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长期以往发展后劲迟早会枯竭。据测算,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结果,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事实上,世界上许多中等发达国家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后劲都跟不上,就在于他们粗放型的发展耗竭了资源。因此,居安思危,我们现在就必须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扭转到注重内涵提高的发展轨道上来。 人的快乐程度不仅因为所得 经济增长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促使人们安居乐业以及福利增进。按照经济学的说法,福利的重要体现就是人们的快乐程度;但显然,GDP并不是一个衡量福利的有效指标,因此即使经济增长很高,快乐也不见得高。实际上,由于经济高增长往往要支付很高的社会成本,如空气污染、环境影响,反而造成了人类的焦虑不安等。而且,大量的调查也表明人们的快乐程度并非与所得成正比,相反,所得和快乐的正相关是很低的。例如,新加坡的人均所得是印度的80多倍,即使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也有16倍,但是它们的快乐水平刚好一样,而且都比日本和法国这两个人均收入很高的国家高很多。调查资料显示,所得只能解释快乐因素的2%左右;因此,一些学者已经提出衡量人的福利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水平、健康、交通、平等、环保、民主、政治稳定等95项。温总理报告中提出的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都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 GDP本身有缺陷难以反映质量 尽管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也至关重要;但是,GDP本身也是具有很大缺陷的指标,它无法计量福利差别、难以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更无法衡量外部性。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往往是依赖于高污染性的产业,如果考虑今后对环境的治理成本,那么实际GDP就将大幅度下降。例如,印度尼西亚从1971年到1984年GDP年均增长7.1%,但如果将石油、木材大量开采出口以及伐木引起的土壤流失作为成本加以扣除,年均增长率只有4%。同样,我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据估计,中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4000亿元;有学者估计,如果扣除这部分损失,那么我国实际GDP只有名义上的78%。为此,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净国民福利指标,主张列出水、空气、垃圾等环境污染的每项污染可允许标准,超过污染标准的,必须将其改善经费作为成本从收益中间扣除;我国一些学者近来也大力倡导绿色GDP,据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董继斌的最新研究,山西省2002年度的绿色GDP为全部GDP的66.6%。可见,一旦我们更全面地考察GDP,那么它的数字将小很多,并且也可以更有力地促使地方改进投资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等。 考核指标单一数字虚增原因 我国每年统计的实际GDP几乎总是要高于原先指标,除了各地粗放式发展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虚报。据新华网消息,2004年全国GDP增长率为9.5%,但是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将GDP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有的甚至实行末位淘汰,结果,地区之间相互攀比,过于看重GDP,地方统计部门报送数字也左顾右盼,导致了地、市加起来的比省大,各省加起来的数字比国家的大。因此,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使各地区不要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改革对官员的考核指标,不要将GDP增长率列为主要的甚至根本的考核指标,而是要考核指标多元化,包括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环保投资增减率、森林覆盖增长率、群众环境诉讼事件发生率等等。温总理的工作报告将预期目标适当调低,也可以降低各地的攀比程度,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的工作从片面追求GDP指标转向追求比较全面的统筹增长方式。 百姓生活提高和谐社会之本 由于片面强调GDP,造成各地严重的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风气,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成为地方官员拉动GDP的重要途径;结果,GDP年年大幅度增长,但一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基本没有提高。而且,在GDP的支配下,很多地方关心的是外来投资,而不在乎员工的福利如何,甚至导致了有的地方近十年工人工资的停滞不涨。温总理说,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政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判断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关键就在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显然,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显然要落后GDP的增长很多;而且,关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还必须考虑到收入的分配问题,这是和谐社会的立足之本。 尽管国家定下了一个预期目标,但这仅仅是粗框架和指导性的;各地区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如果有能力,也完全可以取得更高的发展,但是,必须真正转换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充分注意到经济发展的内涵以及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