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油价短期难大幅回落 必须未雨绸缪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4:04 新浪财经 | |||||||||
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冲击每桶50美元,但它在投资者和媒体中所引起的震撼已非去年那么大。这反映人们对油价高企的无奈,也反映人们对此类消息的敏感度已出现疲态。但是油价长期高企,无论对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是一个重大的负面因素。笔者认为原油价格在相当一个时期,很难出现大幅回落,必须未雨绸缪。 拉动国际原油近期反弹的两大因素是全球寒冷天气和中国需求。美国东部和欧洲近几
工业用油(包括发电用油)占中国石油总消费的43%,远高过其它种类的石油消费。工业用油在过去18个月增长达27%,其中发电用油增长52%,而汽车交通用油的消费增长不过18%。目前宏观调政策己经稳中偏松,相信投资会出现反弹,电力供应会出现进一步紧张,对石油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大。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加,占去年世界新增石油需求的40%,只要中国需求看涨,石油供求间的紧张关系便很难切实纾缓 长远来看,美欧日等传统经济大国对石油需求依然强劲,居民并没有因为生产线转移国外而减少石油消费。生产全球化的受益者(如中国、印度)却随着国力增强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而大幅增加石油消费。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发明可大面积推广的替代能源之前,石油价格长线看涨。 在石油生产上投资严重不足,而且近10年没有发新的大油田。老油田多进入生产成熟期,挖潜能力有限。在过去10年石油生产的投资每年增长为1.3%,而需求增达1.9%(近3年更高达2.6%)。投资不足,新产能欠如,现有产能开工率已超过99%,使石油供应缺少弹性。 OPEC垄断势力的重新抬头,是油价一时难以回落的另一原因。上世纪80年代北海油田和90年代挪威、加拿大油田的开发,大大削弱了OPEC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其市场份额一度跌破40%。但是由1998年以来,这些国家的产油水平停滞不前,非OPEC产油几乎靠前苏联各国独力支撑,俄罗斯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俄罗斯在2001-2003年期间产油增长甚快,但今后几年增速会急剧放缓。俄罗斯不缺石油资源,但它的运输能力(无论是船运还是输油管)已经饱和。少了俄罗斯石油,OPEC又有了石油价格的话事权。 同时石油价格今年面临三大风险:伊拉克、伊朗和美元。伊拉克风险近人皆知,不作赘述。笔者认为伊朗风险不比伊拉克风险小,伊朗政府在核设施问题是寸步不让,已成为布殊政府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汲取伊拉克教训,美国未必出兵伊朗,不过通过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进行手术式空袭的可能性不容低估,由此产生的对石油价格的震撼相信相当之大。石油多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变相推高石油价格。撇去美元因素,原油价格每桶约为39美元(以2002年为基点)。 对冲基金、能源基金在石油市场上的投机炒作,占到石油期货市场总合同数量近20%。它们的快进快出,使预测短期油价十分困难,也没有意义。中期看来,笔者认为油价回落幅度可能有限,2005年全年平均油价预计在每桶43-45美元之间。 本文原载于观察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