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王景新:我国村域经济初现三足鼎立新态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学者论坛王景新

  从人民公社到家庭经营,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我们用了两个20年

  如果从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算起,到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4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20年,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特点鲜明的历史时
期。以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为标志,我国农村进入人民公社历史时期;以1978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为标志,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向家庭经营制度转轨;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农村经济转轨和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两个20年中:前20年(1958-1978)是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的历史,后20年(1978—1998)及至今天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历史;前20年是普遍贫穷的20年,后20年,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前20年是后20年改革和发展的背景和基础,后20年至今的中国农村加速走向现代化。

  农村转轨发展26年的历史性成就

  农村转轨发展26年,是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6年,主要成就表现在:(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2)农村社会总产值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2037.5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31719.3万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农民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从197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2026.4元,人均住房面积由8.1提高到2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239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1元增加到1943.3元,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5.6%,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到2003年达到67.8台。(4)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产值1978年为640.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1.4%,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1719.3亿元,其中非农产业106246.5亿元,占80.1%。农业内部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9691.8亿元,它们的比重分别是50.1%、4.2%、32.1%和10.6%。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标志性变化,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03年的49.1%/21.6%/29.3%。(5)土地产出和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国6.6万个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了近7000万农户从家庭分散经营走向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发展迅速,200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1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4%,食品工业产值接近1.3万亿元。(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探索出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模式。到2003年,全国乡镇企业全国总计企业达2185.1万个,年末从业人员13572.9万人,乡镇企业增加值36686.3万元,总产值152360.7万元,营业收入146783.4万元,利润总额8571.2万元,上交税金3130.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1263.2万元,劳动者报酬9071.8万元。(7)乡村现代化装备和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比如到2003年底,农村用电量达到3432.9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12.6倍;机电排灌面积达到36161.5千公顷,是1978年的13.5倍。

  农村转轨发展促进了村域经济格局的改变

  村域即以行政村(自治村)为单元的村社区域。我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农村村域内存在三种经济实体:其一,农户家庭经济继续维持村域经济主体的地位。其二,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在东部及一些发达村域,集体经济能力逐年增强,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其三,第三经济实体——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合作与合伙企业)及私营企业等在村域内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的资本积累和收入能力已经正在赶上或超过农户,逐渐成为村域经济中最具备活力、最强大的支柱和主体。

  我们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中心316个观察点的数据分析,村域内,农户经济、集体经济和第三经济实体,已经大体形成4/2/4的经济结构:1就村域生产性固定资产看,到2002年,每个行政村村均耕地176.91亩,企业9.91个,生产性固定资产843.39万元,其中农户所有345.34万元、占40.95%,集体所有171.98万元、占20.39%,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及私营企业所有326.07万元、占38.66%。(2)就村域经营性收入看,村均经营性总收入2705.45万元,其中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1126.43万元、占41.64%,集体经营收入429.47万元、占15.87%,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及私营企业收入1149.55万元、占42.49%。

  村域经济转型带来劳动力分工及社会成员分层。到2002年,全国平均每农户4.09人劳动力2.59人,平均劳动力赡养人口1.58人。农村劳动力分工、分层越来越细,到达12种以上,其中农业劳动者1.70人(纯务农者1.23人、以农为主兼营它业者0.47人)、农民工0.22人、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0.01人、个体和合伙工商经营者0.12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经营者0.01人、合伙企业经营者0.01人、私营企业经营者0.04人、“三资”企业经营者0.01人、受雇劳动者0.25人、乡村及国家干部0.03人、教科卫文工作者0.02人、其他劳动者0.11人。

  长三角发达村域经济社会已经完成了三大转轨

  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典型村庄的观察和研究中,我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其一,村域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高层次、新结构的转移。所有制结构已由单一的集体经济转向集体、农户、工商业业主“三足鼎立”;产业结构已由单一农业经济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协调”发展。其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基本打破,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绚丽图景。其三,血缘、亲缘村落已转向业缘村落,成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专业市场发育、成长带动工商业集聚,而工商业产业集聚反过来又极大地支持了专业市场的兴旺、繁荣与壮大。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交相辉映,构成苏浙大地一大经济奇观。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而非农产业中农村工业成为经济支柱。以浙江为例,到2003年底,浙江全省农村工业单位63.23万家(其中企业9.6万家、个体工业53.63万家),农村工业总产值12076.6亿元(其中企业8850.81亿元、个体工业3225.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5.6%;从业人员816.13万人(其中企业485.27万人、个体工业330.86万人),占全省工业从业人员的74.2%。这组数据表明了浙江农村工业化的程度及其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此相适应,农民收入来源转向主要依靠非农产业。苏浙两省农民收入来源于非农产业的比重都超过了71%。

  第二,大量农村劳动力拥挤在狭小的土地上搞饭吃的局面已打破。到2003年底,全国乡村从业人员(48971万人)中,从事非农产业的(17711万人)占36%。而在苏浙两省,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50%和60.7%。苏州市7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无锡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占70%,张家港市有超过80%的农户和劳动力离开了土地,绍兴县64%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第三,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取得很大成绩。浙江2003年全省1334个乡镇(不含街办)中,百强乡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76.42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12.78亿元)的6倍,其中有27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总收入2.11亿元,是全省(0.35亿元)的6倍,其中22个乡镇超过3亿元;人均平均纯收入799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7.2%。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法政经济学院副院长)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村域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