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实现国家安定人民富裕的长远大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 |||||||||
编者按: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为此,本报约请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界的十位学者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议题展开讨论,撰写文章,供读者参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并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振兴,人民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根本大计,必须作为新时期全党全国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 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深远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只有实现人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这里既包括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等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各民族、政党、团体和干群之间的和谐;既包括社会的和谐,也包括每个家庭、单位内部的和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团结和睦,共同努力,创建大家的美好生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来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各个地方和企业的情况不同,发展的速度和收入水平出现了一定的差距,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特别是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时期,正是居民收入结构和各种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如果这些矛盾利用得好,就能够成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通过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把握不好,出现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就会损害社会的和谐甚至影响到发展。因此,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有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后来又提出要建立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是希望在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结束之后,通过说理的、民主的方式协调好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的这些重要论断至今仍然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要保持社会的稳定,稳定是大局,没有全社会的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了。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党中央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和统一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以德治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协调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正是在继承历届领导人的有关论述和党的重要方针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心所向,党心所向。“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必然的,绝对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各种矛盾,努力减轻矛盾双方由于互相对立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扩大矛盾双方的统一性,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求得矛盾的解决,使事物能够在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地分析、解决各个时期面临的新的矛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好各种新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入理解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深远意义,并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避免收入的过分悬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真正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这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是克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需要,是充分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其负面影响将会大于其正面的作用。当前必须把握好收入分配中效率和公正的关系,努力在初次分配中体现效率,在再分配中注重公正。在目前体现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较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鼓励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 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要逐步扩大,首先应该使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养老保险的范围中来。要根据条件,逐步扩大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努力为“银色浪潮”的到来做好各种准备。同时要积极扩大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当前,医疗保险的改革明显滞后,许多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医疗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合理:一方面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能力富余;一方面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必须加快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努力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解决数亿农村人口看病难的问题。继续完善城镇三条社会保障线,真正做到人人无饥寒。进一步扩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和部分住宿费用的覆盖范围。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除了政府要增加教育的投入以外,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发展各种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努力健全社会安全网。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等措施,增加城镇就业岗位。由于受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这是造成当前就业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研究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政府对弱势群体要给予就业的扶持,包括由政府购买就业岗位提供给就业困难的群体,推广“4050工程”,逐步做到由各级政府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服务。要把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要努力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发挥各级人大作为权力机构的重要作用,履行好对政府的监督职能。发挥各级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集中各方面智慧,为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各级政府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制度。重大问题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广开言路,允许人讲话。提高政府决策的群众参与度,使决策的形成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的过程。要完善共产党内的各项民主制度。按照《党章》的要求,在各级党组织内健全民主集中制。通过党内的民主,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民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道德和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传统道德,如尊师爱生、尊老敬贤、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在商业往来上诚实守信,讲究职业道德;在社会上提倡救弱扶贫、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等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的基础之上。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应开设道德课程,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的各类教材。通过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强大舆论力量,形成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的社会风气,建立道德的奖惩机制。要从家庭做起,使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养成优良道德的第一所学校,使家庭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要建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和繁荣文学、电视、电影、报纸、出版、戏剧、信息网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事业。通过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做到寓教于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浓厚的氛围。 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好各级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保持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哪个地方基层党组织比较健全,党支部有战斗力,能够成为领导本地区、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核心,那个地方和单位就能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哪个地方矛盾比较多,特别是出现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那里的党组织比较涣散,干部和党员不能发挥骨干和先锋作用。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真正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本地、本单位的和谐稳定作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要制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政策。对在改革中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都应制定相关的、周全的各项措施,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和维护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当前,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的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更多地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更多地支持和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事业,克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 和谐可以安邦,和谐方能兴国,人心齐,泰山移。全国13亿人口和谐相处,紧密团结,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对势力都不可能动摇。让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共同缔造富裕、健康、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