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完成经济软着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10:34 《财经时报》 | |||||||||
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将妥善处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将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如不发生出人预料的突发事件,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中国经济可能实现“软着陆”,GDP增长率预计可保持9%左右
本报特约作者 黄海燕 黄振奇 宏观调控是近两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实,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同时,也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例如,1998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是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扩大内需而实行的扩张型的宏观政策。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则是为了消除当前经济局部过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一种偏紧缩型的宏观政策。 经济快速发展出现局部过热 2000年起,可以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0年至2003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8%、7.5%、8.3%、9.3%。2000年至2002年相当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从2003年开始,经济发展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当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01元,按现行汇率计算,首次超过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问题,即经济局部过热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二是电力、煤炭、运输紧张状况加剧。三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加快。四是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五是大量占用耕地、粮食供求关系趋紧。以上几个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其结果势必导致能源和运输紧张,信贷规模过度扩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大量占用耕地,粮食产量下降。这些问题如任其发展下去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造成产能过剩、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坏账增多,最终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造成大起大落,影响社会稳定。 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 从2003年一季度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逐步升温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国家及时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行政法规,特别强调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存款准备金率由6%提高到7%,大体冻结商业银行1500亿元的可用资金。2004年4月25日再将存款准备金率由7%提高到7.5%,提高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将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同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另外就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对冲投放的基础货币,达到控制市场实际资金数量的目的。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容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央行的货币政策效应,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克服资金体外循环。 2.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大约是由2003年初开始的,2003年共计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发债规模比上年减少100亿元;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了国债投资的使用方向和结构,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结构调整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向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向公共卫生建设倾斜。2004年安排的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又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同时进一步优化国债使用结构。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由扩张性向中性的转型,相对来说,也是一种紧缩。 3.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200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碳行业的市场准入暂行标准。2004年4月国务院还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钢铁由25%提高到40%,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均由20%提高到35%。这是运用产业政策对上述行业进行总量调控,扶优限劣。 4.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在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的同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保护粮农的基本经济利益,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针对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强电力需求管理。2003年以来,在全国普遍推行峰谷电价制度,2004年6月又提高了电价,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5.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调控。首先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市场准入标准,从严审核新建项目。同时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对所有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该停止建设的要停止建设,该限期整改的要限期整改。其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审批的管理,依法开展了开发区和土地市场清理整顿,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6.支持经济发展薄弱部门。当前中国经济是局部过热,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热”有“冷”,实行的宏观调控应该是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有控制,有支持,有压有保,不能一刀切。因此宏观调控措施还包括“加强农业基础”;“改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交通能源建设”;“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等项措施。 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从2004年的经济运行实况看,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一是固定资产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2004年四个季度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呈逐季回落的态势,钢铁、水泥等一些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二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4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回落5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6万亿元,同比少增4400亿元,主要金融指标已经回落到合理水平。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稳。2004年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月度最高值曾达5.3%,从9月开始改变为逐月趋缓。2004年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涨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四是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重要进展。到2004年8月底,全国通过撤并开发区,已退出土地2617平方公里,复耕1324平方公里。五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004年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全年超过15亿亩。全年粮食总产量9390亿斤,比上年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使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过热的重要经济指标增幅下降,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而且使国民经济整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增长9.5%,增幅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调控任务依然很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建项目规模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形成投资扩张冲动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各地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如调控不力,投资有可能再次反弹。二是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依然存在。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依然突出,煤炭供求总体仍处于紧张状态;铁路运输在力保重点物资后,兼顾其他物资运输的能力减弱。三是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幅过高。近年来,工业产成品库存大增,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日益增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加剧,中小企业更加严重。四是物价上涨仍面临较大压力。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应根据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 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将妥善处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将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对待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上,坚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双稳健政策明确显示宏观调控温和性和微调的特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坚持宏观调控与改革开放并进,实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今年,国内外形势如不发生出人预料的突发事件,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中国经济可能实现“软着陆”,即既能消除局部经济过热,又不使经济增速放缓过多,GDP增长率预计可保持9%左右。因为当前经济发展仍处于本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前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将陆续投产并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渐加大,对外贸易仍会保持较高速度;同时今年又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经济主体大多希望为完成“十五”计划,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黄海燕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作者黄振奇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