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发展与外贸合作论坛 > 正文
 

海关总署调查局副局长赵中民演讲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 15:23 新浪财经

  经中国贸促会批准,由《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和马来西亚绿野集团主办的《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2005年年会暨“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合作论坛”于2005年2月26日—28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以下为:海关总署调查局副局长赵中民演讲实录

  健全信用体系 完善风险管理 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调查局 赵中民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出席这次大会。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当前,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信用与风险管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在中国已为社会各界广泛认识并深入人心,并开始在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中逐渐应用,其效果也初步显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出现以信用评价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机构并得到迅速发展。从此,信用意识开始逐步被企业和投资者所接受。与此同期,专业担保、信用调查、讨债追债等信用中介机构也开始出现。有关政府部门也针对国家重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等不同对象进行了企业信用和业绩评价的积极探索。商业银行也积极开展了以控制自身信贷风险为目的的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90年代末期,以信用担保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机构快速发展。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1994年以来陆续成立的中投保等一批专业担保公司也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民间资本也开始涉足信用担保行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不仅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状况,也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的提高创造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后,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信用信息披露系统和社会中介为主体的信用联合征集体系开始起步并不断推进。特别是在思想意识方面,随着朱镕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政协调研报告的发表,社会各界对市场经济必须是信用经济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央,2001年4月,国务院十部委联合下发信用管理指导意见。2002年3月国务院开始启动企业和个人征信立法与实施方案起草工作。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全国跨省市联网,中国商业联合会已经开始组建商业信用中心。

  在地方,上海、北京、甘肃、浙江、广东等省(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步伐。2002年3月28日,上海和北京在同一天开通了各自的城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甘肃和广东分别下发了社会信用建设的省级人民政府文件,政府部门之间信用披露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正在由地方试点向全国发展。

  在民间,中国诚信、华安、新华信以及中国联合信用网、中国企业信用网、中国信用信息网等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也积极开拓业务领域。邓白氏、惠誉、科法斯等国外信用机构也积极发展中国市场。

  一、中国海关应对挑战,积极进行有益尝试,探索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中国海关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担负着为国把关和服务经济的神圣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迅速融合,对外贸易高速发展,进出口业务量大幅度增长,在2003年8512亿美元的基础上,2004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11547.4亿美元)。

  为应对迅猛增加的进出口业务量给有限的海关监管资源和监管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解决日益凸显的“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中国海关积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提出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目标,并制定了第二步发展战略,即通过大力开展海关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风险管理工作模式,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促进企业诚信守法自律,致力海关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海关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关管理新体系,全面地高质量的实现海关各项职能。

  此前,随着进出口业务量的不断发展,海关逐渐意识到信用管理对于海关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积极开展有益尝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部门,对货物进出境的管理是海关管理的重点,因此,对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承运人、代理人以及其他与进出口活动有关的企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管理就是海关开展信用管理的重点。其中,进出口企业(包括加工贸易企业)和报关企业又是海关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海关信用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1999年4月,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办法》,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遵守海关法律法规情况的评估,核定企业的守法程度,设置A、B、C、D四个管理类别。根据企业在进出口环节中的守法和违法记录,实时调整企业的管理类别,对适用不同管理类别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海关迈出了实施信用管理的第一步。

  (二)2001年,海关在信用管理方面又进行了探索。为支持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外贸出口,海关总署和原外经贸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发展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适应便捷通关措施的审批规定》,实施对诚信度较高的大型高新企业给予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加急通关、担保验放以及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便捷通关措施和加工贸易管理措施。便捷通关措施实施,为企业进出口开辟了“绿色通道”,推动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三)2002年初,海关总署又制定了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即分期分批对占进出口活动80%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占在海关注册登记的企业总数的20%,占进出口贸易量的80%)进行规范。根据这个战略部署,海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企业加强自身行为规范,在“守法便利”原则下,最大限度地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使更多的守法企业享受到充分的通关便利。

  --开展对进出口企业的诚信守法宣传。通过召开座谈会、宣讲会、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树立诚信守法经营的理念。免费派发《进出口企业管理者必读》、《海关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导读》和进出口法律、法规宣传手册,对企业的主管和相关管理人员开展海关法律法规以及诚信守法的宣传培训。

  --确定规范的标准和内容。制定了《对与进出口活动直接有关的企业、单位账簿、单证管理规范》和《企业进出口行为规范》,对进出口企业的报关、生产、账簿、内控机制等提出有形的要求,使企业的规范经营有了明确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建立诚信守法和走私违法企业名单定期公布制度。即社会普遍俗称的“红、黑名单”。对诚信守法的“红名单”企业予以通关便利。对不讲诚信、经常发生走私违法的“黑名单”企业严加查控,使其必将为自己的违法失信行为付出高昂的通关成本。2002年9月海关总署对外公布了14家“黑名单”企业。2004年3月又对外公布了69家“红名单”、58家“黑名单”企业,社会反响强烈,效果良好。

  --建立以契约为基础的企业信用监管制度(简称“MOU”)。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建立以契约为基础的企业信用监管制度,是海关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现权利与义务的交换,是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激励动因。近年来,全国海关加大了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与企业签署MOU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三年来海关与企业签署MOU655份,起到了正面规范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全面推进风险管理,健全信用体系

  所谓海关风险管理,就是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发现和判断各种违反海关法律、法规的可能性,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走私违法企图,采取与监管对象风险水平相适应的通关程序、监管方式和执法手段,通过业务安排上的合理分流、监管时空上的前伸后延,把管理资源集中作用到重点对象上,做到通得快又管得住,促进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业务量快速增长与管理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实现海关和企业的“双赢”。

  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既要高质量地完成税收、打私等各项任务,维护公平有序的良好进出口环境和秩序,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又必须履行入世承诺,与国际惯例接轨,切实提高通关效率,努力降低贸易成本,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因此,在全面分析海关管理的本质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内在联系,系统总结二十多年来中国海关和世界各国海关创新管理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中国海关决定全面实施风险管理。

  2001年8月,海关总署在深入调研和系统总结基础上,制定了《建立海关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方案》,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控结合;分类管理、科学监管;统一标准、规范处置;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风险管理总体思路,并根据中国海关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2002年初海关总署决定建立以企业为单元,信息化技术作支持的风险管理机制,要求“尽快设计海关各部门共建共享、稳定安全、便于操作的海关风险管理数据库及其操作平台”,明确了开发风险平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2002年12月,海关总署组织全国海关各方面的业务、技术骨干,完成了风险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工作。随后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2003年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风险管理平台的试点和推广工作。目前,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风险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风险管理技术开始在各项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成果初步显现。2004年,全国海关直接应用风险管理平台查获各类走私违规案件5320起,总计案值64.1亿元人民币,追补税款3.6亿元人民币。同时积极开展“企业诚信守法评估系统”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海关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2003年11月,海关总署根据海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制定了《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为海关各项业务、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并将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守法海关评估制度列为业务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海关信用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起“方法科学、手段先进、评估准确、管理有效”的中国海关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关实施信用管理的工作思路是:以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为核心,以风险管理平台为依托,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对企业信息实行集中、统一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选取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实现对企业诚信守法状况较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以企业诚信守法水平为基础,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和分类处置,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采取与其风险水平相适应的监管方式、通关方式和管理方式,让诚信守法企业享有最大的便利,限制不法企业的生存空间。

  海关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建立完整的企业档案系统,对企业进行动态监控。

  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分别建立完整的进出口企业、报关企业、加工生产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的档案系统,记录企业和有关人员的注册登记的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此外,还要与工商、税务、外汇、银行、商务等部门进行联网,共享企业的信用信息,并据此对企业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

  二是建立企业“企业诚信守法评估系统”,科学分类。

  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利用企业档案记录的各类守法情况和信用情况,客观评价出企业的守法状况和信用等级,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建立诚信守法便利和违法失信惩戒制度。并将此制度与企业诚信守法评估系统的衔接,形成体系和良好机制。实施“规范统一、分类管理、繁简得当、宽严适度、有效监管、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使海关的通关程序、监管方式和执法手段与监管对象的信用水平相适应,实现海关有效监管与贸易便利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趋势。

  三是运用通关风险布控管理,对通关货物实施分类处理。

  --根据情报信息或通过风险分析,在通关前预先设置对较高风险对象的风险处置措施,通关系统进行判断并进行自动选择,由现场人员执行处置措施,并反馈结果。

  --通过开展趋势性分析,在通关前预先发布预警信息,通关系统自动判断,现场人员结合实时掌握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数据核对和分析,确定具体措施。

  --根据企业守法状况、通关效率、作业现场资源配置情况、具体对象的贸易管制难易程度、不同作业环节审核重点分工、主要风险等,预先设置参数,通关系统自动判断并选择通道,实现报关数据在海关的合理分流和海关对风险对象的分类处理。

  --现场人员根据掌握的即时情报,或通过对具体作业单证的实时风险分析,确定具体风险等级,对下一环节提出明确风险处置措施和针对性要求,由其具体执行并反馈。

  我们欣喜的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对信用和风险管理越来越关注,从理念到手段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信用是现代经济的基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完善的信用体系一旦形成,将大大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率和核心竞争力。中国海关将一如既往,积极完善海关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防范违法犯罪,保护守法企业的权益,为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外贸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