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通货膨胀情况还会恶化 中国经济远未着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1:21 《全球财经观察》 | |||||||||
访谈: 中国经济还根本谈不上着陆,只是高度略降,旋即又会重新上升。通货膨胀情况还会恶化,“瓶颈”现象是这次中国经济过热的最大症状,投资和信贷出现反弹的可能性仍旧不小
文| 仇晓慧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政府公开主张的GDP增长7%左右深信不疑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在2004年年中时就率先指出2004年全年GDP增长最终可能超过9%。确立这一观点,在当时看来,是很需要一些勇气的。 2005年1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公布了“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最新数据:中国2004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长9.5%,与年初预期相去甚远。 这位敢于坚持己见的宏观经济学家陶冬,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又发表了有关宏观调控的独到见解: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将持续加速。同时,新的危机也隐藏其中,通货膨胀等经济不稳定因素一触即发。如何有效把握宏观 “信号”,化危为机,成功地将经济引向软着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考验。 《全球财经观察》 :2005年1月25日,“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第一次对外公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记得您很早就估计过中国2004年全年GDP的最终增长率可能超过9%,而年初,国家宣布计划GDP增长7%。您如何评价目前公布的2004年GDP增长数值? 陶冬:事实上,我们当时预期的确切数字是9.3%乣9.5%,离实际数字比较接近。这个9.5%的增长率对于市场来讲,是十分令人惊奇的。路透社不久前做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第四季度GDP中位数是8.6%。实际上,中国2004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幅度已达9.5%。GDP增长数值虽说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之前并非没有预兆。去年四季度起,就有陆陆续续的迹象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加快。首先,是中央审批项目的政策明显放松,投资进一步加快,很多2004年夏天被迫下马的工业和房地产项目重新上马。同时,国家发改委在过去两个月连续批出三大钢铁项目、三大化工项目和其他大量工业项目,因此,宏观经济已经低调但是明显地由调控向扩张发展;另外,在11月份、12月份,中国对石油、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散装货运价格的走高,都预示着经济有较大的上涨空间;日本建筑机械对华出口的反弹,同样预示中国经济增长加速。 《全球财经观察》:您如何看待中国下一轮的经济发展趋势? 陶冬: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将持续加速。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5年定的基调是 “既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这“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实质上就是加速信号。 《全球财经观察》:中央政府目前有没有什么手段来合理控制经济热度? 陶冬:中央政府过去主要采取两种干预手段:行政干预与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干预,主要是通过利率调节;行政干预即保持适当的信贷规模,在具体项目上“有保有压”。中央希望通过这样一方面控制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优化投资结构和效率。这种政策思路能不能成功,我个人有一定保留。从中央来看,“保”是可以控制的,新批出的项目是好项目,是有效率的项目;“压”的实际操作能力令人怀疑。中央认为值得“压”的项目,地方上往往会“袒护”,逐渐演变成“保我压他”的方针。现在看来,全国地方上的钢厂中,除了铁本等几家被高调批判的钢厂以外,事实上仍有很多项目不动声色地开张,地方上的投资项目有全面“复辟”的势头。 《全球财经观察》:有没有什么具体标准评判经济增长加速过快? 陶冬:评价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明确标准,7%、9%、11%只是一个数字罢了。关键是看经济发展有无可持续性。我个人认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基础设施的瓶颈现象正进一步加剧,交通、电力承受着巨大风险,若再加大投资力度,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球财经观察》:政府将以什么方法来调整基础设施的瓶颈现象? 陶冬:我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政府前瞻性地调整利率,以行政干预手段拉低经济增长,在2005年下半年将之拉回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另一种可能是政府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制止投资的新一轮加速,那样的话,2005年经济增长将很可能突破200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无疑将给2006年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麻烦。严重的瓶颈问题将导致“挤出效应”,由于瓶颈产生的供求上的缺口,导致市场中的一部分力量,如钢厂 、水泥厂 、化工厂等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自建发电厂或贿赂火车车皮等手段绕过瓶颈现象。但是像出口商、农民等则没有能力靠自己力量来解决。当这些没有议价能力的、受市场因素制约的群体遭到严重伤害时,他们对钢铁、水泥的需求就会急剧下降,最终导致钢铁、水泥、化肥也卖不出去,迫使经济面临更大调整。 《全球财经观察》:政府目前可能采取什么具体行动? 陶冬:这个我无法断言。目前政府的姿态就像是把一只脚踏在刹脚板上但并不踩下去。总之,我们相信政府有政治决心、智慧和手段采取必要的和前瞻性措施来制止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和瓶颈恶化。 《全球财经观察》:政府关注的前瞻性经济调控信号在哪里? 陶冬:政府有关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从过去的“平稳均衡的增长”向“平稳较快的增长” 转变已表明:政府现在对于经济快速增长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我们估计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大概定在8%或更高一点。下一轮宏观调控来不来,什么时候来,主要看三块:一是通货膨胀。粮食通胀已经见顶,而粮食以外的各项通胀都有抬头的趋势。人民币在2004年随美元 (以贸易加权计算)贬值15%,更加大了进口通胀压力。租金、工资成本在上升。电力、运输加价势在必行。今年可能是除了粮食,其他都涨价;二是瓶颈现象。这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三是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出。如果通货膨胀率达到5%,利率将同步提高2%,如果通胀反弹,老百姓的钱会投资楼市,进入体外循环。 《全球财经观察》:目前看来,中国离实现软着陆还有多少距离? 陶冬:可以这么说,目前,中国经济根本就谈不上着陆,只是高度略降,马上又重新上升。通货膨胀情况还会恶化,“瓶颈”现象是这次中国经济过热的最大症状,投资和信贷出现反弹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全球财经观察》:你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政策变化的重点在于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而不是人民币汇率本身”,您如何看待中国在2005年的汇率政策? 陶冬: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属于结构性调整。人民币调整是必要的,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从经济学角度讲,中国经济不适合钉牢美元。固定汇率一方面妨碍了中国自己的货币政策,造成资源错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中国国际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政府决定人民币是否做调整和何时做调整,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受国际关系或市场压力所左右。再一方面,人民币与热钱的涌入也有密切关系。大量投机于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涌入,不仅制造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在一定意义上挟持了中国的汇率政策。但是,热钱流入趋势目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在热钱流入进一步放缓时,便是人民币调整的时候。 《全球财经观察》:在“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中,提到了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可是你们曾预期中国的出口增长将由30%以上降至15%左右。 陶冬: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出口放慢幅度要小得多。我们预计韩国2005年出口增长可能接近零。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贸易顺差量并不大,不能只看总量,应以美元/GDP的单位值来比较,中国保持这样的顺差额是合理的。因为中国目前的优势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可以认为我国在物品贸易上是顺差,服务贸易上是逆差。 《全球财经观察》:总结下来,中国下一轮宏观调控手段将何时启动? 陶冬:目前按兵不动,如果2005年中出现通货膨胀、瓶颈恶化,趋于强硬的宏观政策就会出台。预期下一轮调控大约在年中前后,包括加息和行政干预等调控手段。 链接: 陶冬简介 美国犹他大学博士,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董事,连续多年入选权威经济学杂志、美国《机构投资者》亚洲区优秀经济分析员排名榜。 联系记者zhangyange@gfo.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