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全球财经观察》2005 > 正文
 

仰仗欧元 为何并未给法国外多数参与国带来福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 18:09 《全球财经观察》

  造成欧元区经济表现低迷的正是这些扭曲,而不是单一货币的缺陷

  Guido Tabellini(米兰博科尼大学经济学教授)

  欧元诞生已经6年了,再也不用凭空猜测它的作用和是否能满足诞生时人们的厚望了。

  人们对欧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消除汇率不确定的风险,人们热切地盼望这种单一的欧洲货币能带来完全融合的产品和金融市场,而这又最终意味着更多的贸易收益、更强的竞争力、更多的资金跨国流动、更低的借贷成本和更多的风险共担机会,人们寄希望于上述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能够最终促进投资、提高生产率。

  但现实却让人们失望了。与1999年欧元启动前的5年间相比,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的生产率增长都有所下降,而在同一时期,丹麦、瑞典、英国等没有参与欧元计划的成员国生产率却保持不变,甚至还有所增长。实际上,除法国以外,欧元似乎并没有给其他参与国带来福音。

  结果为什么会令人失望?人们预期中新货币的好处是否未能变成现实?通过研究若干指数,前不久完成的几项经济研究探讨了这个问题。

  研究结果如下:

  单一货币确实促进了欧元区国际贸易的发展,增长比率约为10%。虽然这与人们的希望还有距离,但全面评价还为时尚早。无论如何,这是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因为国际贸易普遍被看作高速和高效的关键因素。

  人们预计欧元能提高价格透明度,从而使产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没有证据显示欧元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1990年代初,单一市场计划的起始阶段价格确曾有所靠拢,但后来很快就停止了。

  对欧元区的跨国投资的确有所增长,但要将单一货币和其他衍生事件(比如私有化和企业兼并)的效果区分开来显得更加困难。

  目前欧元区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已经实现了统一,也就是说大公司借款的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而零售银行业仍然条块分割,因此家庭和小生产者的借贷成本没什么变化。

  人们希望欧元能成为国际货币,最终提高欧洲抵御经济冲击的能力。用欧元发行的国际债券价格迅速上升,但欧元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并不比它所取代的国家货币强多少,而要想挑战美元的统治地位,欧元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欧元从来就不只有单纯的经济意义。欧元支持者主要的动机之一就是促进欧洲的政治融合。实际上,欧元迅速地成为欧洲统一的象征。当被问及“欧盟对你个人意味着什么”时,2004年5月欧盟扩张之前的15个原成员国50%的公民都回答“欧元”——这种回答的普遍性居第二位(仅次于“在欧盟各地旅游、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但这项标志并未使欧盟和欧元区更受人欢迎。欧盟扩张前15国对联盟的支持率仍然是1990年代的水平(比1990年代的最高水平有所下降),而对欧元的支持率也不比1997年的时候高。

  可以肯定的是,欧元的引入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我们现在还无法看到它所有的效果。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次革命是在脆弱的国家经济基础之上发生的,它所改革的是欧洲经济的上层建筑——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制度——而保留了1970乣1980年代错误的国家政策所造成供应经济扭曲的原有基础。

  造成欧元区经济表现低迷的正是这些扭曲,而不是单一货币的缺陷。欧元的采用国1990年代末就不得不面对糟糕的劳工市场制度,过于庞大的养老金体系、对劳动者收入的高额税收和效率低下的服务部门,这个问题到今天也还没有解决。

  欧元更本质的问题是它的采纳并未促使各个国家解决这些潜在问题。人们曾经希望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彻底融合会暴露那些低效行业,把资金流从发展迟缓的国家转移到更加高效的使用者。可尽管1990年代包括欧元区内外的整个欧洲改革力度都有所加大,但并没有多少证据表明“区内”国比“区外”国实行了更多意义深远的重大供应改革。

  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的哈佛大学校长萨莫斯曾把单一欧洲货币称为欧洲需要面对的真正供应改革的“干扰因素”。这样的判断未免太过严厉,因为我们不知道没有单一货币的欧盟和统一市场到底还能不能生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欧洲再也不能因为其他事情“分心”了。检查欧洲摇摇欲坠的供应经济基础是欧元改革不得不面对的关键挑战,而这项挑战需要各国从根源上彻底地解决。

  PROJECT SYNDICATE提供版权

  翻译:吴畏

  联系编辑hxf@gfo.cn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