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锋:产权和市场体制的深层改革还不到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 17:39 新浪财经 | |||||||||
2005年1月21日,新浪财经与CCER共同召开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圆桌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十场互联网在线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论坛专集《展望中国2005》新书首发式也同时举行。 主持人 : 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当中最主要的决策应该是来自于企业的,但是那是一个完善的、充分竞争的市场,在市场体系中有很多扭曲,如果在这种扭曲没有完全消除的情
卢锋 : 我想对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概念理解比较宽的现象谈点想法。观察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无论从经济标准的角度,还是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实践,都是界定得比较宽的,比如说粮食政策是宏观,前几年反值压低是宏观,关闭小煤窑是宏观。经济报告说也会说要搞一点宏观政策,甚至经济调查,县长、乡长也要搞一点宏观调控。去年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网上看,也有人评论说我们是“六龙治水搞调控”。我在精确原理中国版曾经评论过这个问题,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的产权和市场体制的深层改革在某一些领域仍然还不到位,所以它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有一些泛大作用。同时,还会限制常规的宏观调控手段,所以不得不在宏观调控的名义下借用很多非标准的宏观经济的手段。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产权改革不到位,所以就给廉价的融资推动经济景气提供了杠杆作用,通常的商业周期上升阶段来得就比较猛。又比如说汇率体制市场化改革不到位,被动的公开市场操作导致基础货币扩张比较快,为了保汇率,又使得利率的手段不能用,就像宋老师讲的那样,车被马挡住了。再比如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使得担心银行和地方政府联手起来扩张信贷,从而使得用非常规的宏观手段控制经济成为必要的,甚至是紧迫的。第二点原因,中国的经济成长明确不同于国际经验的标准事实和结构性的特点,我不想展开讲,就像库兹涅茨描述的事实不太一样,这种不太一样的东西出现了,就好象一下子看见盘山大路一样。 再一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计划经济没有宏观的概念,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八十年代初期,学术界用宏观控制这个概念代替了计划控制。到八十年代中期,又用宏观调控开始代替宏观的控制,到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的把宏观调控写入中央文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到,第一,宏观调控的理念、认识、政策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十三届三中全会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的环境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双轨制后期的市场经济环境变成了基本的市场经济环境,从局部的开放变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我只提一个个人的看法,可不可以把宏观调控改一个字,改成“宏观调解”,从而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干预逐步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当然,改一个字,不一定解决实质问题,可能还有两方面实质性的工作要做:第一点,遵循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针对新一轮宏观经济景气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加快和加深产权和市场化的改革,从根本上改造宏观表现的微观基础。第二点是要加深研究中国经济成长的一些特殊规律,比如说出口依存度,比如说钢铁从2亿吨涨到3亿吨,这些东西怎么看?是不是不符合传统标准工业化经典事实就一定是不合理的,这点上要加以认识。要减少泛宏观化的现象。另外,我要说的是改一个字可能也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