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滇庆:金融改革不能停在修修补补阶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5:3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金融改革不能停在修修补补阶段 众所周知,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协议,到了2006年,外资银行将在国内市场开展人民币业务,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将发生根本改变。时间只剩下两年,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中国的金融问题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2004年金融当局做了不少事情:抓两头,带中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改组、争取上市;农信社改革;在原有的金融机构基础上组建了一批新的银行等等。但是,说到底,金融体制改革依然是避重就轻,没有重大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在金融产权所有制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民营银行试点至今进步不大。在改善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方面没有得到显著进展。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金融系统并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的变化。维持金融稳定固然有功,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开放金融行业的最佳时机。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依赖着三道防火墙:第一,高储蓄率;第二,相对封闭的银行体系;第三,人民币不可兑换。可是,这三道防火墙在未来两年内都要发生变化。而这些不可阻挡的变化一旦发生,可能会导发一场金融风暴。 首先,中国的储蓄率在最近20年内一直保持在35%以上。最近,我带着两个学生做了一项关于世界各国储蓄率变化的研究。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来看,高速增长依赖着高储蓄率。经济起飞阶段Take-Off大约在20-25年。我们收集了世界各国储蓄率变化的历史数据。数据证明,高储蓄率恰恰发生在这段期间内。在经济起飞大约25-32年之后,各国的高储蓄率无不下降。欧、美各国目前的储蓄率只有15%左右。 格罗曼的消费理论证明,每个人的消费模式形成于他的青年时代。按照这个理论,可以推出一个推论,高储蓄率仅仅存在于高速增长的第一代人。由穷变富的这代人具有最高的平均储蓄率和边际储蓄率。然而,他们绝对不愿意让下一代重复创业时代的艰苦。用跨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可以证明,这些个别人的消费模式的变化经过综合之后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可扭转的影响。高储蓄率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世界各国无不如此。我们但愿中国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储蓄率。可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经济规律绝对不随某些人的意志转移。中国大陆年轻一代的消费模式已经非常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年轻人花的比他们父母多多了。 中国的高储蓄率能够维持多少年?日本、亚洲四小龙的高储蓄率也就维持了25-32年。如果我们把1980年当作经济起飞的起点,那么按照世界各国的规律,中国的高储蓄率可以延续25-30年左右,那么到了2010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将发生明显下滑趋势。换句话说,留给我们的高速经济发展的黄金岁月已经不多了。如果储蓄率一旦下滑,脆弱的银行体系就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次,目前外资银行尚且不能在国内经营人民币业务,因此,老百姓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把钱存进国有商业银行。一旦外资银行获得在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机会,会不会有一部分资金分流进外资银行?恐怕只要有10%的新增存款分流到外资银行,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就要出现流动性危机。 第三,只要维持人民币不可兑换,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国际金融投机集团炒作人民币。关键点并不在于监管那些外资投机集团,而是一旦风吹草动在国内民众和企业中引起的放大效应。 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第一道防火墙也只能工作到2010年,后二道防火墙只能工作到2006年。留给我们进行结构调整的时间只有两年了。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可以保持在9%的高水平上;如果我们的储蓄率依然保持在40%左右;如果国际市场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如果我们的银行系统能够不再制造高额的不良贷款;如果我们的金融还能保持相对封闭的体系,基本上回避外来的冲击;如果我们还有十年八年时间,那么,修修补补、稳扎稳打的改革方式还有可取之处。 可是,我们没有人能够保证所有这一切都按照最理想的蓝图实现。一旦这些要害有一项或几项脱节,那么在冲击之下,我们的金融体系就可能出大问题。 在2004年12月初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最迫切要解决的还是金融体制改革。如果在2005年还是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那么,金融危机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民营银行代表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尽管一拖再拖,但是开放民营银行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衷心希望在2005年能够开放民营银行试点。如果在2005年还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也许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应对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并且要提出各种方案,如何在处理金融危机的同时创建民营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