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频频出事敲响公司治理机制警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4:30 《法人》 | |||||||||
最近,国内上市公司出事接二连三、丑闻不断,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先有中国航油、创维数码,近有伊利股份、健力宝及四川长虹。先是海外,后是国内。时间上有些巧合,但从公司的类型与出事之原因来看,却有惊人的相似。几家公司都被看到海外国企、民营及A股国企的明星公司。中国航油是新加坡上市公司龙筹股的老大,创维数码是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绩优股,而伊利股份是国内A股市场看好的蓝筹股,健力宝及长虹则也曾是绩优股。
而且更为“巧合”的是几家公司出的问题都在公司治理机制上,或是公司的治理机制不健全、董事会虚置;或是在人治背景下,企业管理人过分集权、组织控制不足;或是公司经营严重失策等。中国航油经理人违背信托义务,越权操作;创维数码与伊利股份则无视法律,掠夺公众公司之财富;而四川长虹则是公司几十亿资产被人骗了,健力宝资产被掏空。 试想,国内几家明星上市公司不断地出事,不仅会对国内外证券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与冲击,而且令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治理机构严重质疑。因为,很简单,市场上所追求的好的公司都成为过眼云烟,那么国内其他上市公司又如何来相信它们?如果没有好的上市公司,或好的上市公司都问题重重,那么市场中的投资者应该相信什么呢? 在转轨经济的股市中,有一种隧道理论就是指上市公司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从而使得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的财富。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一些国家(如捷克)有效的证券市场为什么没有建立起来,就是该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足从而使得公司管理层千方百计地掏空上市公司。今年最为激烈的顾郎之论,为什么会引起国内那样多人、那样多媒体和学人广泛的关注及争论得那样激烈?最重要的是国人对掏空国有企业、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尽管每一家公司上市时,都会在招股书写得十分清楚,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完善,上市后又是会如何接受市场的监管。而且相关的公司治理规则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但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犯事则从没有停止,只不过手段与方式不断地在变化及比以往更隐蔽。难道中国的上市公司就无法走上现代公司治理之路吗?这是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问题,是激励不多还是约束不够?为什么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会形同虚设? 仔细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首先,从中国的股市文化来看,尽管国内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但国内证券市场之文化就是把公司上市看作是从市场获得一笔财富,而这种财富一融集到,就成了公司管理层任意支配的东西,成了个人所支配的财产。可以说,在这种股市文化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从来没有把上市公司看作是公众公司,动用上市公司财产就得按照公司规章程序来进行,反之,为所欲为。 其次,我国市场的上市公司多数都是由国内企业改制。公司上市公司的目的不是如何通过上市来融集资金,如何使用的投资者的资金给投资者相应的回报,反之,是为了国有企业脱贫解困而来。既然公司上市是为了脱贫解困,那么这些上市公司融集到资金之后,就是会把公司上市看作是政府给予一种优惠,至于公司上市融集到钱之后根本就不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而任由管理者处置就是了。再加上国有上市公司对高管的弱激励,这必然会导致管理者通过个人手中的权力如何为自己谋利。上述几家公司情况都是如此。国有企业上市是这样,民营上市公司自然会以此为示范。 当然,对国内的上市公司之所以敢违规,更为重要的是国内证券监管职能方面的错置。这种错置,一方面表现为证券监管部门对市场深入太多,用行政职能代替市场的职能。这就使得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机制无法确立。另一方面是证券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使得不能够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与规则,不能够对掠夺投资者财富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这就使得不少国内上市公司的主事者,公司一上市之后,就如进入无人之境,把公司之财产当成少数管理层的财产,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财富任意掠夺与侵占。或是对监管者输送利益,让监管者就范。 显然,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这些上市公司走出困境的关键。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就得从股市文化、公司激励约束机制、证券监管与处罚、高管道德自律等方面入手,而且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或缺。否则,公司治理机制缺陷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 易宪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