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斯蒂芬·罗奇:2005年中国经济情况会更好一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20:31 参编

  斯蒂芬.罗奇是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全球经济分析首席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颇有研究,2004年3月,他在《财富》杂志上发表《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中国》一文,引起广泛关注。近日,记者在纽约对他进行了专访。

  2004年您在几篇文章里都对中国经济表示乐观。请问您的观点是否有所改变?

  罗奇:我对中国经济仍很乐观。今年初,人们还在谈论中国经济增长过热最终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问题,最近对中国的访问使我深信,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2005年,中国经济情况会更好一些。

  您如何看中国经济在2004年的表现?

  罗奇: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不错,解决了工业生产增长过热问题。年初,工业增长曾达到19%,11月以后已降至15%,明年上半年可望进一步下降至13%,甚至更低。尽管中国工业生产增长降至13%—14%的水平,但仍足以满足就业增长的需要。

  您如何看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罗奇: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贸易上看,中国进口增长十分强劲,2003年进口增长率达到40%,2004年下降至25%—30%,但仍然很快。中国进口增长已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第二,从商品周期看,中国对主要工业原料的消费占全球消费比重已达到25%—30%。

  此外,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与美元直接挂钩,中国在用自己的外汇储备支持美元地位,实际上抑制了美国国内利率的上升,这等于对美国经济提供补贴,对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有好处。

  2004年,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些议论。有人说由于中国消费了太多石油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有人说中国出口增加造成了美国贸易赤字的扩大,还有人要求中国取消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您是怎样看这三个问题的?

  罗奇: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占全球总消费比重大约为7.5%—8%,而约92%的消费来自其他国家。中国石油消费增长很快,但这只是影响油价的一个因素。由于中国石油使用效率低,中国为此支付了更多资金,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提高石油使用效率。

  我不认为中国是造成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因素,虽然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来自对华贸易。在中美双边贸易中,贸易赤字的责任更多在美国而不在中国。美国的贸易赤字是由于其国内经济增长失衡造成的,而不是其他国家造成的。由于美国国内储蓄率很低,美国需要与中国的贸易赤字来获得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经济学法则看,美国这样一个拥有巨额贸易赤字的国家若想继续生存下去,只有同低成本供应商进行贸易。而中国可以提供价低质优的商品,美国可以节省部分资金。

  我不认为中国应当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这是我过去7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但现在我认为,中国应当逐步地、有控制地进行调整,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一直走低,人民币盯紧美元,如果美元比价继续下滑,中国的竞争力就会提高。

  但中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并不需要通过汇率来提高竞争力。并且,现在所有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在变化,唯独中国的不变,如果中国继续坚持汇率不变,如果一个国家出现贸易赤字,它就很可能归咎于汇率不变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我认为,中国应当让世人明白:它是准备在货币汇率方面有所作为的。

  您如何评价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

  罗奇:我同意美国政府的观点,目前中美两国关系———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处在过去10年中一个最好时期。但是,这种关系不会静止不变,可以向好的方向变,也可以向坏的方向变。现在,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两国间的贸易摩擦是一个问题。

  最近一个时期,美国一些人又在谈论对中国商品进行制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罗奇:举个例子,当你与另一国存在巨大贸易赤字(例如美国与中国),而国内又面临失业问题,你就自然会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认为与该国的贸易赤字导致了国内的失业。我认为主要责任在华盛顿,但中国也应看到,如果仍在汇率上无所作为,就会加剧两国贸易摩擦。

  来源 :参编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罗奇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