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迟福林:政府的经济职能 要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6日 10:25 《财经时报》

  迟福林

  本次宏观调控反映出的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实质都是改革的问题,政府改革滞后是深层原因。以政府转型为重点,深化各项改革,可以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改革到了今天,特别是从这次宏观调控的情况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非改不可。

  目前,已经具备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基础。

  首先,中国60%的GDP和70%的新增就业都是由民营经济提供的。就是说,在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奠定。

  其次,通过25年的改革,尽管很多制度不完善,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格局也已初步形成。

  第三,中国加入WTO,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贸易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美、德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客观基础已经形成。

  目前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看到这样的现实,增强我们改变增长方式的决心,以宏观调控为契机,以改革为主要途径,来尽快改变已经不适应今天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

  政府: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

  政府应当为企业、社会提供的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有五条:第一,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第二,提出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第三,政府通过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第四,经济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政府要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第五,政府要为全社会提供水、电、气、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前四项服务是政府应该提供的软件服务,第五项服务是政府应该提供的硬件服务。

  中国的问题在于,对前四项重视不够。大家都说经济信息的公开化、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宏观管理的有效性十分重要。可是,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政府宏观管理方面的失误很多。政府注重短期的事较多,而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建立在科学预测基础上的有效管理相当不足。

  政府要进退有度

  政府是经济性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直接的建设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要生产者。

  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提供者,不等于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生产者。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引进了一些招标、竞争。但总体上说,竞争机制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很容易使各级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把提供者等同于生产者,从而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政府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是要真正引入一个透明的、开放的、公平的、公正的竞争机制,从而使提供者和生产者严格分开,使政府能正确地履行自己在经济性公共服务中的职能。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是政府理念改变的问题。我们讲执政能力也好,讲政府效率也好,首要的问题就是政府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为老百姓服务。政府职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做出相应调整。一个责任政府,就是要根据经济环境,根据老百姓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能。

  第二是以经济性公共服务为主体的调整涉及到政府自身利益和能力的问题。如何使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向公益性的国有资产的转变,使政府有更多的财政能力来从事经济性公共服务。

  改革仍在攻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改革仍处在一个攻坚阶段。就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转轨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远未解决。政府应当尽快实现“以GDP为中心向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中心”的转变。

  哪些制度性公共产品对现实生活有着决定性的、重大的影响。

  我举两个例子:一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这十多年来,尽管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是明晰产权,可到现在为止,我们为企业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具体的产权制度安排呢?我们给企业家,尤其是创业型的企业家又提供了什么样的制度保障呢?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的发展得益于农村改革,尤其是以土地承包为主的改革。可是80年代到今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多大的进展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有多大进展呢?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试图把农民对土地的债权关系变为物权关系。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为什么“圈地运动”越演越烈?为什么农民大量的土地被不断地剥夺?在这次宏观调控中,中央提出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不得已的办法。这样一个问题说明什么?我们在农村改革以及城市改革中,基本的土地关系还没有到位,这样一种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严重缺位,引发了一系列扭曲的经济行为。

  由此看来,要特别重视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制度性公共产品对我们下一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性。

  中国需要要重振改革精神,坚持以改革统领经济工作,使政府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改革上。这样,我们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就会更好地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有一个好的制度保障。

  (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