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经济学家杨成长:宏观调控不会压抑中国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5:33 人民网-市场报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否会压抑中国经济?“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又意味什么?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博士日前对此发表了看法。

  杨成长称,现在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宏观调控是要把经济“打下来”。他认为,从2002年至今,整个经济形势是相当不错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这种好的局面维持下
去,这是我们理

  解调控的关键。说当前经济形势好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所有资源都涨价了。这是一个好现象。其二是“三农”问题得到缓解。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了。最后是国有企业、传统行业、老工业基地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杨成长认为,2004年4月份的宏观调控力度是比较大的,信贷数量绝对下降。全年信贷增量是2.2万亿元,比2003年少增了5000多亿元。如果在过去,投资速度早就该降下来了。投资下来了,物价也会随之下降。在这一轮调控中,信贷数量调控没有明显奏效,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轮高投资基本是市场导向型的,不像前几轮主要是体制扩张型的。前几轮投资高峰期过后,都市内都会留下不少“烂尾楼”。这一轮高投资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出现“烂尾楼”,甚至基本消灭了过去的“烂尾楼”。整个投资推动的产业链条十分清楚。正因为投资从总体上来说是市场导向的,才导致中央和部分地区在对宏观调控的理解上出现了不一致。

  其次,在这两年中国投资加速的同时,美元大幅度贬值。国际大宗原材料主要以美元标价,美元贬值,必然导致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走高。中国的投资拉动对国际大宗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和美元贬值形成了叠加的效用,推动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我们的调控只能管国内,管不了国际。国内投资即使有所下降,也未必能削弱得了美元强劲贬值对国际大宗原材料的推高作用。结果就是中国调控了,大宗原材料价格还是下不来。

  第三,目前的调控措施偏重在控制供给上,需求并没有受多大影响。供给的限制和压缩反而会在一定时期内拉大供求缺口,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例如信贷收紧和升息。

  杨成长认为,在央行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了2005年金融调控的基调,信贷增长为2.5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保持15%。这表明今年行政式信贷数量调控力度将适度放松,限制和扶持并重是调控主基调。

  实行宽松政策也有保障,就是近两年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财政有钱了,在支出方面肯定会加大力度,虽然在基建方面会减少投入,但在如扶贫、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会加大投入。有了宽松的财政环境,其他方面的改革力度就会加大,因为有人来支付改革的成本。改革主要在上游,目前最核心的改革在金融方面,其次是国有企业改革,另外就是能源、资源的保障问题,这是一个长期问题。增长模式改变了,消费升级了,进入耗能耗材的重工业时代了,能源也必须变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