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全球财经观察》2005 > 正文
 

产业配套:三个方程式待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 15:51 《全球财经观察》

  要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必须解决产业配套中三个关键问题: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问题,资源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配套问题,以及新服务产业的发展问题

  文|张天兵(科尔尼咨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4年更保持了9%以上的稳定、高速增长
的势头。这样的高速成长不仅得益于强劲的国内需求,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融入全球经济而获得的大量出口增长。于是,在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测中,“中国由于其充沛的廉价优质劳动力、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及目前较为宽松的政治和市场环境,将成为未来的世界工厂”。每次当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时,心里总不是个滋味:似乎中国注定了是替未来世界经济打工的大型加工厂,中国将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企业和政府必须意识到产业配套中三个关键的问题,并勇于面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改革。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第一、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薄弱;第二、制造行业发展受到资源性或支持性产业的瓶颈制约;第三、对新兴服务产业的市场机会认识及把握不足。下面对每个问题逐一做些解释。

  制造行业的技术软肋 

  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目前消费电子产品在数字化趋势推动下,核心技术被集中于显示设备(LCD)和集成智能芯片之中。假如说以前的国内企业尚可通过对传统显像管与接收设施之间做些电路设计增加一些价值,在数字时代如果无法掌握显示设备(LCD)和集成智能芯片,中国企业就只能做拧拧螺丝之类的简单安装组装工作,其产业附加值极其有限。而且当国际竞争对手纷纷将组装工厂搬到中国后,我们连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也会一并失去,从而完全丧失竞争力。

  又如中国目前十分热闹的汽车行业,迄今为止,不论是上汽、一汽,还是东风都没有能够形成自主设计的能力。长此以往,当产业保护政策取消时,国内汽车集团将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竞争能力。

  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薄弱这一问题,其实是包括家电及汽车在内的许多行业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但却有心无力的问题。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通常意味着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效益要通过相对长的时间跨度来体现。而目前企业管理层的绩效往往是通过销售、资产及利润增长来进行考核。政府及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长期影响,适当调整管理层的考核依据,才能对此问题有所解决。

  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这种制约明显体现在电力供应及物流服务水平两个方面。2004年夏季在中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电荒”,有报道称,仅浙江一省缺电750万千瓦以上,直接GDP损失1000亿元。同时,有专家测算如果从2000年开始的缺电计算,5年来,电荒给国民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超过1万亿人民币。电力供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类似的,据统计中国物流支出占GDP的比例约为19%,该数据是美国的两倍。这个对比也反映了类似物流这样的支持性产业效率低下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的影响。从根本上看,资源性产业的瓶颈是一个国家对经济发展配套的整体规划的问题;而物流服务水平的低下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历史问题,也与政府没有一个有力的统一协调机制相关。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必须对资源性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配套进行有效规划,并对如物流等支持性行业进行统一协调。

  服务产业的低层次

  以2004年估计统计数据看,中国服务产业占GDP的百分比约为32.3%,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统计数字分别为72.5%及73.3%,中国服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同时,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企业正在将企业内的非核心企业活动,如:IT系统维护、财务中的应收应付等后台支持活动,及日常采购活动等进行流程标准化后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进行,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兴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如企业流程外包(BPO)、信息系统外包(ITO)、软件打包开发等市场机会。

  印度由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英语语言及IT教育的优势,仅在软件出口及IT服务一项上在2002年乣2003年度的出口就达到了95亿美元。该行业雇员总数超过了10万人。更为可观的是:预计到2008年,印度的软件出口及IT服务出口值将达到210亿至240亿美元;行业雇员总数预计将超过300万人。

  如果说前20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西方企业将制造活动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大规模转移的话,今后20年我们相信也会看到一个服务活动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支持下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转移。然而,在我们国内许多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脑海中,对服务产业的定义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娱乐、餐饮等行业,而对现代服务业这样一个巨大的、正在快速成长中的国际市场还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企业有更宽广的视野,在了解跨国企业外包的具体需求和成功要素后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的配套。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政府及企业的领导者在开始尝试对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例如,联想集团对IBM PC业务的并购不但一次性帮助联想踏入了跨国企业的行列,也为其带来了未来可能的技术研发能力;电力规划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为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发文并形成了由各部委共同组成的现代物流协调机构;上海市政府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规划。

  在2005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期待看到中国政府及企业的领导者会直面产业配套的这三个关键问题,拿出更多、更有力的措施来,从而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而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大国。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经济新闻 全部产业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