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远未令投资热结束 中国经济漫长的着陆(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08:17 第一财经日报 | |||||||||
A 投资热 图1描绘了在过去25年中投资在GDP中的比率(以下称为“投资/GDP比率”或“投资比率”)。需要注意的是,2003年的投资/GDP比率一度达到42%,这一水平和1993年中一次投资
图2描绘了过去10年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时间序列。从上一个增长周期看,投资增长率从峰值下降到谷底用了4~6年时间;而投资增速上升到2003~2004年过度扩张的水平也经历了4~5年的时间。因此,经验数据表明,从升温到降温,中国投资热的发展曲线表现为多年的周期,而绝不是一两个季度内就可演绎完成的周期。 投资增长的中长期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一定会减速。私人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增长可以弥补投资增长的减速。在图3中,官方数据描绘了2003年中国的GDP构成。资本投资和私人消费占主导,其份额远远高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贡献。私人消费的快速增长弥补了投资增长放慢带来的效应,GDP的高速增长得以维持。在过去十年中,真实固定资产投资和真实消费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同样适用于投资放缓的年度(也就是说,在投资增长放慢的时候,真实消费也会同样减速)。因此,如果投资减速,但GDP仍需保持一定的水平,例如7%,这就需要消费在相当长时间内有大幅增长。但这看来很难实现。韩国刚刚经历过一场信用卡危机,透支消费引致了消费热潮,但最终结果是家庭债务失控,坏账堆积,信用卡公司倒闭。 政府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比投资的贡献率低约三分之一;即使政府投资增加一倍,也仅会使GDP增加大约0.75个百分点。但是中国政府显然已经不愿为了GDP的微弱增长而继续扩大预算赤字。 净出口在GDP中的贡献率最低。不过,在上一个增长周期中,1993~1997年间净出口在GDP中的贡献率激增6个百分点(见图5)。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如果进口增长的速度低于出口增长速度,那么净出口将会增加。但是,一旦中国净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世界其他地区将会对中国施加压力。 图6中是1992~2004年第三季度中国实际GDP的增长柱状图。1993年,投资/GDP比例达到峰值,及至1997~1999年间,该比率触到谷底;两个时期GDP的增长分别下降了5个和6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在上一次投资热中,消费没有实现快速增长,以弥补投资增速降低所带来负面影响,因此,GDP增幅有所降低。 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特征是否会不同于以往?“非着陆”学派认为,中国没有必要收缩投资/GDP比率。在他们看来,相比于10年前,中国投资增长的稳定性已经大为提高。他们将中国的城市化以及过去十年的工业化,视为投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还会继续,也就是说,高速投资增长的现象还将继续。 但是正如图7所显示的那样,在上一次投资热中,工业化进程已经启动,制造业和相关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48~50%。然而,投资以及GDP增长率都在该阶段内放缓。 与上一个周期相比,本次周期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大部分城市居民的住房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稳定的住房投资很可能比上一个周期要高。到了2003年,不动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连续6年迅速增长,一度达到1993年的峰值的一半,这意味着,未来数年间经济很可能会进入增速下滑区间。城市化和工业化并不能保证投资在目前的这个周期中增长更快,而这将导致未来数年间GDP增长的放慢。 对投资效率的趋势研究也支持同样的观点,BarryBosworth(2004)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12年间,投资/GDP比率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他的计算结果显示,可持续的投资率大约在30%~35%的水平,这远低于中国目前投资增长率的水平。 最近,钢铁、铝业、水泥和房地产业的超常规投资提醒我们,42%或更高的投资比率并不能保证有利可图。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批评道,钢铁、铝业和水泥行业的扩张属“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效益下降。 “非着陆”派的另一个观点是,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投资/GDP比率在40%以上是不可持续的。在正在迅速工业化的亚洲国家中,40%的比率并不鲜见。但我们持不同观点。是的,新加坡在1980-1985年间的平均投资比率在40%以上,可是新加坡属城市国家,而非大陆经济。中国台北在50年的时间里,平均增长达8%,但投资比率在30%以上的情况从未超过3年。即便在资本集中率很高的韩国,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比率也从未超过40%。我们可以发现,投资比率在40%以上的案例非常少见。 总之,中国的投资比率势必将从现在的高点回落。这意味着实际投资可能会比实际GDP的增幅更慢。在未来数年间,消费和政府支出可能会有所增长,但很难想象他们有足够的动力保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