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世界工厂成需求大户 中国效应牵引全球原料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05:48 第一财经日报

  拥有大批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需要源源不断地进口生产原料,特别是金属和能源。

  由中国原材料需求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和国际运输价格大幅上涨给国际贸易体系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由于中国的巨大需求,国际原料市场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少有的繁荣,原材料输出国成了原材料贸易中的最大赢家。

  签订“自由贸易区”既有助于扩大中国的海外市场,也有助于确保中国的原料市场,因而可以使中国政府一石双鸟。

  中国企业正在世界各地悄悄地购买国外的油气田和能源公司。

  中国的“原料安全”外交和多边经济贸易谈判还直接导致了原料消费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原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之间的博弈。

  孔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工厂”成为原料需求大户

  拥有大批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根据WTO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提供了世界上20%的纺织品和28%的服装,如果发达国家解除对纺织品贸易的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可达50%左右。除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外,中国还是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根据美国电子消费品协会市场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上50%的DVD、数码相机、DVD光盘驱动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25%的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PDAs,汽车音响系统都是由中国生产的。这些制成品不仅流向中国的邻国,而且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仅销往发达国家,而且销往发展中国家。

  为了充当“世界工厂”同时确保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需要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大量进口生产原料,特别是金属和能源。根据澳大利亚Macquarie Bank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石油钢铁、铜、铝和镍的消费分别占据了全球消费的7%、25%、20%、19%、和21%。中国对这些原料需求的增长占了全球需求增长的主要份额,2003年全球68%的原油需求增长、全球73%的镍需求增长、全球82%的钢铁需求增长、以及全球100%的铜和铝的需求增长都来自于中国。此外,2003年中国消费了全球50%的水泥、全球30%的煤炭。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沙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了美国。同样,据估计中国2004年对铝的需求占了全球的五分之一,2005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消费国。考虑到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中国对原料的饥渴将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而继续增加。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不断依赖。1993年中国由石油纯出口国转变为纯进口国,但中国只用了10年时间就取代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估计,到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由2002年的34%增加到74%,届时中国每天需要进口石油将由2002年的520万桶增加到1330万桶。全球变成“世界工厂”原料基地?

  中国对原料,特别对是金属和原油的大量需求给整个国际贸易体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首先,中国的大量需求直接导致了国内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供需矛盾紧张,结果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03年除了原油和钢铁价格飙升以外,铜、铝、锌、锡和镍的国际价格也都大幅上涨(具体涨幅见上表)。即使中国降低其原料出口也造成了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例如,中国是煤炭出口大国,但由于国内需求增加,2003年中国的出口量从1991年的8000万吨减少到7400万吨。由于中国在国际煤炭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出口下降的直接后果是国际煤炭价格在2003年上涨了20%,预期2004年上涨了40%。由于这种“中国效应”,2003年“经济学家金属价格指数”(The Economist metals-price index)比2002年上涨了50%,比2001年“9.11”后市场低潮时上涨了75%。

  其次,中国大量输出制成品、输入原材料直接对国际货运体系造成了很大影响,结果国际运输价格大幅上涨。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海峡首当其冲地承受着中国贸易带来的压力,该海峡即使满负荷运转仍然不能缓解穿梭两洋之间的集装箱货轮所带来的运输压力。在巴拿马海峡排队等待通过的货船中大约有60%是在亚洲和美国港口之间穿梭。据伦顿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DrewryShippingConsultants)估计,2004年亚洲和北美、亚洲和欧洲之间的集装箱货运分别增长了14.3%和16.5%。同样,中国从世界各地,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料不仅给国际港口的承运能力,而且给国际货运体系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结果,根据克拉克松船舶货运咨询公司(ClarksonsResearch)的数据显示,国际货运价格在过去的两年里翻了四番,而穿梭与太平洋的集装箱货运价格在过去的两年半里上涨了50%。

  由中国原材料需求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和国际运输价格大幅上涨给国际贸易体系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中国的巨大需求,国际原料市场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少有的繁荣,原材料输出国成了原材料贸易中的最大赢家。从澳大利亚到阿根廷,从沙特阿拉伯到加蓬,从俄罗斯到加拿大,原材料价格上升使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即它们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有利于出口价格。结果,很多国家国际贸易收支的经常项目出现了贸易顺差。对于仍然处于金融危机遗留影响中的拉美国家来说,中国的原材料需求不仅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经常项目的盈余,而且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振兴其他产业的希望;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巨大需求给他们带来了繁荣。与此同时,这些原材料出口国也面临着中国需求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从中长期来讲,这些原料出口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即应该如何避免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避免沦落为中国的原料市场。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这些发展中国家很相似,因而它们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既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生产世界所有的制成品,那么它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它们应该生产些什么?

  同样,国际货运行业也面临着中国输出制成品和输入原材料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克拉克松船舶货运咨询公司(Clarksons Research),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原料贸易的巨大需求为国际货运行业带来了近50以来最鼎盛的货运周期。克拉克松船舶货运咨询公司租费指数是反映包租油轮、货轮和集装箱货轮平均价格的综合指数,该指数从上世纪90年代9900美元上升到今天的42000美元。据估计,国际货运行业2003年盈利570亿美元,但在2004年的盈利额会达到800亿美元。同时,中国对国际货运的巨大需求暴露了国际海峡、国际港口、以及国际货运船运载能力不足的严重矛盾。为了解决这种不足,国际货运体系,特别是国际海峡例如巴拿马海峡和马六甲海峡,需要巨大的投资。但是,如何解决这种投资是国际货运体系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其次,为了缓解国际承运供需矛盾,跨国货运公司和许多国家开始大规模地投资兴建巨型货轮。但是,这种扩建是建立在国际贸易兴盛,特别是中国需求旺盛的基础之上。因而,这种国际货轮大规模扩张有导致供过于求的危险。施展软实力的“原料外交”

  除了对国际原料价格和原料运输体系的影响之外,中国巨大的原料需求还产生了间接的、更深远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历史上,大国通常是用武力来确保原料供给的安全,可是中国至今没有航空母舰,也没有远洋舰队,因而中国目前还无法远程投射中国的军事实力。所以,为了确保稳定可靠的原料,特别是能源,中国只能利用经济实力和“软实力”。一方面,中国需要利用其经济实力在国际原料和能源市场进行大举购买,不仅购买原料,而且购买原料矿井的控股产权和开采权。另一方面,中国利用其“软实力”巩固中国与原料供应国,特别是能源供应国的关系,从而确保可靠稳定的原料来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是中国为获取原料时运用“软实力”的集中表现。因此,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崛起给国际体系带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最大限度地使用其经济实力和“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原料安全”,其中特别是能源安全。

  自就任国家主席后,胡锦涛先后进行了五次对外国事访问,而“原料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在每一次国事访问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于2003年5月底、6月初进行的第一次对外正式国事访问包括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其中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而蒙古具有丰富的石油、铜和黄金。俄罗斯是2003年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胡锦涛出访俄罗斯时,中国和日本之间就“安加尔斯克(Angarsk)-大庆”与“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Nakhodka)”两条石油管道的争夺正处于高潮阶段。此外,支持修建“安-大线”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卷入了俄罗斯政治斗争,因而中国在与日本石油管道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胡锦涛访问俄罗斯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争取俄罗斯石油管道,并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具体来讲,中俄有关公司签署了关于原油管道购销合同的框架协议,俄罗斯决定通过铁路运输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并加强同中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但是俄罗斯在石油管道问题上迟迟不决,正因为如此,在胡锦涛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中哈两国签署了修建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到中国阿拉山口原油管道建设的基本原则协议,决定2004年下半年动工修建全长1240公里的石油管道。该管道修成后每年能够输送1500万吨石油,届时哈萨克斯坦在中国的石油进口中的地位将大大上升,有助于减少中国对中东的依赖。

  同样,蒙古在中国的“原料安全”中也很重要。根据温哥华专门提供有关中国金属、矿物、和采矿业信息服务的安瑟企业咨询公司(AnserEnterpriseCorporation),中国对进口铜精矿的依赖已经达到了80%,国内供给只能满足中国需求的20%。而蒙古是中国的最大铜精矿出口国,实际上中国从蒙古进口的铜精矿占中国总进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因而访问期间,中蒙决定建立两国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胡锦涛提议中国向蒙古提供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同时中蒙就矿业合作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

  胡锦涛于2003年10月底的泰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行也具有“原料安全”意义。新西兰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泰国有着丰富的铜矿,而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砂和煤炭。在胡锦涛访问澳大利亚期间,中国继2002年与澳大利亚签订了价值175亿美元的天然气贸易合同之上又与澳方签订了价值1700亿到21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作框架协议。

  同样,胡锦涛于2004年1月26日至2月4日对法国、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的国事访问特别是对非洲三国的访问也具有“原料安全”的考虑。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占全球总量的8.9%和7.7%。根据《外交季刊》副编辑戈利.斯蒂芬尼,中国目前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的25%,而中国政府有意将此进口比例提高到30%。因而,胡锦涛访问非洲三国期间,中国除了加蓬提供经济援助外,还与非洲三国签订一系列的能源贸易协议。其中,中石化首次与加蓬签订了长期的石油贸易协定,中国与加蓬还签订了备忘录决定共同开发西非海岸的石油;此外,中国也与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签订了长期石油合作协议。

  胡锦涛于2004年6月对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乌孜别克斯坦的访问不无“原料安全”的考虑。其中,胡锦涛在访问乌孜别克斯坦时,中国政府决定给予对方经济援助。与此同时,乌孜别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化总公司签订了一系列的油气协议。

  最后,胡锦涛2004年11月初对地处“美国后院”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拉美四国进行访问时,中国的“原料安全外交”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巴西和阿根廷都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巴西还向中国出口大量优质铁矿砂。智利拥有丰富的铜矿,而古巴则拥有丰富的镍矿。此外,包括这四国在内几乎所有的南美国家都向中国出口大豆。在访问四国期间,除了加强中国与四国在原料领域现有的合作,中国与巴西签订了铁矿砂的合作协议,同时出资在巴西修建天然气管道和铁路基础设施。在古巴,中古之间签订了共同开发镍矿的协议。以自由贸易谈判构建原料安全战略

  除了利用外交手段以外,中国政府还利用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来确保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签订“自由贸易区”既有助于扩大中国的海外市场,也有助于确保中国的原料市场,因而可以使中国政府一石双鸟。所以,中国在过去的两年里在全球掀起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浪潮,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原料供应国。比如,中国已经和资源丰富的东盟国家签订了关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此外,中国已经提议和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和南非建立自由贸易区。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启动了与海湾合作国家组织之间关于签订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一组织包括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重要产油国,它们的石油储量占了全世界的45%,它们的石油产量占了全球的20%,因而与这些国家组成的海湾合作国家组织签订自由贸易区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公司购买以及开发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样地,在油气丰富的非洲,中国在最近的一次亚蒂斯亚贝巴中非峰会宣布,在2005年致力于把中非贸易从2002年的124亿美元提高到300亿美元,同时决定于2005年启动“新亚非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原料公司走向世界

  中国企业正在世界各地悄悄地购买国外的油气田和能源公司。在亚洲,中国企业在蒙古、越南、泰国购买了铜矿的控股和开采权,在巴基斯坦购买了铅和锌矿的控股和开采权,在东帝汶油气开发权,在阿塞拜疆中国企业投资已经超过10亿美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累计投资已达6.86亿美元。在澳大利亚中石油已经购买了价值约为15亿美元的液化气,此外中国四家钢铁企业与BHP(中文名字)达成了价值90亿美元铁矿砂合资开发协议,而且中方控股40%。

  中国的企业更是遍布非洲。中国企业在安哥拉、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刚果、加蓬、阿尔及利亚、乍得和苏丹等都购买油气资源的控股权或开采权。其中,中国在苏丹的油气投资最多。CNPC至少在苏丹已经累计投资了20亿美元,并控制了苏丹石油公司40%的股份。此外,CNPC还在乍得开采石油。

  在中东,传统上中国的影响比较少,但是最近中国公司也在购买油气开发和控股权的过程取得进展。这尤其表现在中国与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油气合作上,而它们分别是中国的第二和第一石油进口来源大国。2004年年初,中国与伊朗签订了价值200亿美元为期25年的液化气购买协议。2004年10月,中国又与伊朗签订了有关购买油气以及合作开发油田初步协议,据《华盛顿邮报》透露,该协议价值在700亿到1000亿美元之间,可谓2004年“航空母舰型”投资协议。其次,沙特阿拉伯排除了美国公司而允许中国企业投资其天然气行业,这还是中国企业自中沙1999年建立“战略石油伙伴关系”后在沙特阿拉伯首次成功。

  同样,中国在拉美国家也有广泛的原料投资。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2003年拉丁美洲吸引了中国对外投资总数的36.5%。此外,中国“原料公司”也进军到了美国的家门口。前不久,中国公司出价70亿美元购买加拿大最大的镍生产商纳兰达(NorandaInc)。根据《纽约时报》披露,中国正在与加拿大进行有关投资开发油沙(tarsands)和在加拿大修建石油管道的贸易谈判。“原料效应”带来大国博弈

  除了导致国际能源资源重新分配以外,中国的“原料安全”外交和多边经济贸易谈判还直接导致了原料消费大国之间的博弈。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中日之间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零和博弈。从两国家门口的东海气田开发权的争夺,到“安大线”与“安纳线”的争夺,从澳大利亚到苏丹,从中亚到中东,中日之间在全球各个领域进行着激烈的能源角逐。其次,美国对中国在中东和非洲大手笔的购买油气,特别是中国与伊朗、苏丹之间因油气合作而关系密切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在过去的两年里,美国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先后举行过几次有关中国能源战略的听证会。

  此外,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巨大原料需求还直接导致了原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之间的博弈。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俄罗斯、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对于俄罗斯而言,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中国的繁荣和对原料的巨大需求会给俄罗斯带来无限商机,为俄罗斯带来可观的国际收入。另一方面,过多地对中国油气市场的依赖会导致俄罗斯成为中国发展中的“囚徒”,结果中国可以单方面决定油气的购买价格。结果,就出现了俄罗斯在中日之间就石油管道走向问题玩“大三角”游戏。此外,俄罗斯也有人认为中国将会成为它的挑战,因而俄罗斯不应该帮助中国成为它的挑战。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中国的崛起是俄罗斯不能阻挡的,而且不与中国合作,俄罗斯丝毫不会获利。同样,澳大利亚的繁荣越来越依靠中国的原料需求和中国的市场需求,因而澳大利亚不得不重新思考它的全球定位,特别是它与美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该条约要求澳大利亚在美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武力冲突时站在美国一边,这就是说如果台湾海峡出现危机,澳大利亚将不得不站在中国的反面。但是,考虑到澳大利亚出口的10%销往中国,而且它的原料也源源不断地销往中国,这将是澳大利亚越来越不愿考虑的情景。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全球第一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由于和美国的矛盾两国都愿意与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拉近关系,从而减少它们对美国消费市场的依赖。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世界工厂新闻 全部原料需求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