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远:重塑农村金融体系 解决三农问题之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06:58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诗淇 发自北京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宋洪远,是资深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曾亲身参与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业农村政策的起草,是国家在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工作方面的重要智囊之一。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情况,以及明年的形势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您是如何看待今年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工作的?明年的形势会如何发展? 宋洪远:2004年农村经济工作的特点是粮食生产出现转机、农民收入提高,结构调整继续进行。粮食生产1999年曾达到最高水平,但从2000年到2003年逐年下降,粮食总产、单产、库存都在下降。今年年初下达中央的1号文件及国发9号文件后,全年粮食产量预计会达到9300亿斤,比上年增长700亿斤左右,粮食产量是近5年来最高的。 导致今年粮食增长迅猛的原因,一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出台;二是粮食价格的提高。但这两个因素在明年的效用会减弱,因为政策还处于完善过程中,而粮食价格也很难再上升,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至于国家所提出的“优质粮工程”,这个工作也不是一天能完成的。所以,明年粮食增产幅度不会如今年这样大。 关于农民收入,明年还会增长,但是不会有今年高。同时,地区之间、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等都在拉大。根据简单测算,农民可支配收入只是城市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至于农业结构调整,明年将会全面推进,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发展。平衡好粮食稳定增长与农民收入稳定上升这两大目标,对于我国来说,都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艰巨的挑战。原因在于,从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必须要求农业生产能够提供城镇所需,而且提供廉价农产品的供给。但同时,要实现小康,农民的收入又要提高,否则也到不了小康。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要实现粮食稳定增长与农民收入稳定上升的平衡会很困难。这不仅是当前,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第一财经日报:明年的农业农村政策走向会如何? 宋洪远:明年工作可能围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政策展开,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一方面是采取措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重点:加快土地征用政策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制度改革。 此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农村信用社改革除个别外将全部推广,同时重新塑造农村金融体系,在这点上已经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毕竟单纯依靠信用社也解决不了农村的金融问题,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也已经在中央1号文件中提及。 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也将进一步明确。比如,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的调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地方基层政府的角色扮演、劳动力转移性流动,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该怎么走等等。 第一财经日报:您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农村经济研究,并实际参与了国家重要政策的起草,您对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有何感想? 宋洪远:从2003年到现在,国家出台颁布的涉农政策和文件就有73条之多。两年多就有70多条的农业农村政策推出,可见国家的重视程度。所以,73条政策陆续推出来之后,就是狠抓落实和完善执行的工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