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21世纪经济报道-观察家 > 正文
 

中国崛起:成就感历史感和方向感并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21:4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访谈

  中国崛起:成就感、历史感和方向感并重

  本报记者 吴 铭

  北京报道

  正确地认识我们的国家利益

  《21世纪》:中国加入WTO,似乎意味着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更多地采取积极沟通和合作的态度。不过,国家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比如美欧、美俄、中日矛盾),这个时候除了沟通和合作之外,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原则?这种原则如果标举国家利益,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徐友渔:谈到中国加入WTO,当年的中国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在最近纪念中国入世3年时,发表的许多谈话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他说,入世3年来,中国人最大的变化是人们观念的变化。首先是树立起规则意识,接受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基本规则,确保中国的经济法律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以及国际通行的做法相一致。入世以来,我们修改了许多法律,比如外贸法和外资法。

  他回顾说,当时对方向我们提出的一些条件,看起来对我们不利,我们一方面考虑对方的要求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我们逐渐认识到,答应这些条件其实是把外部的压力转变成我们内部加快改革的动力,入世后的情况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当然需要有自己的原则,这种原则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国家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要正确地理解、正确地认识我们的国家利益究竟何在。表面上看来,我们的国家利益是明摆着的,其实不然,中国在认识自己的国家利益方面走过一些弯路,有许多经验教训。总的说来,意识形态如果与世界的现实脱节,或者跟不上科学技术潮流,理解不到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就会形成错误的认识和判断。

  比如,我们曾经追求当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曾经以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带头人苏联变成修正主义之后,我们就成了旗手,中国成了世界革命的根据地、大后方。但是,正如邓小平后来说的,那不过是一些大话、空话。幸好邓小平英明,指示要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的经济,坚持并且扩大改革开放。历史证明,这才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我深切感到,坚持过时的思维模式、理论框架,局限于传统经验,会在国家利益定位问题上迷失方向。

  另外,缺乏知识、缺乏理性,任由“革命”的极左情绪泛滥,会极大地妨碍我们认清和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比如,有人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说成是“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认为中国人一味软弱,抱怨说:“中国在过去许多年中,一直力图做一个‘好孩子’,这使得只相信国家力量的美国忘记了中国的实力。”我建议中国也要适当做做“坏孩子”。我担心的只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做‘坏孩子’的阳刚之气,这种社会风气之中的颓废之风亟需扭转。”

  上面这种态度完全是脱离现实、不负责任的,龙永图先生的主张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若干年以来,我们在认清自己的国家利益,追求和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政府方面说,我们更熟悉国际规则,更善于利用这些规则来促进自己的利益。从民众方面说,已经开始习惯于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区分开,不像以前只有敌我之分。当然,我们离真正的成熟和理性还有距离,我们还需要在更充分地了解信息、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认识外部世界,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衡量我们自己。

  整合出一个强大的中国

  《21世纪》:中国的国家实力强大一点,应当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拓展和赢利。企业界于是有一个普遍的关切,就是中国的国家实力如何强大起来?

  徐友渔:一个有强大实力的中国,不但是企业界的希望,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从改革开放近26年中国GDP连续、快速增长的情况看,中国在经济上成为一个大国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但是,现在于国于民最重要的事情,与其说是忘乎所以地高谈阔论什么“盛世”,不如发出起警示作用的“危言”。

  我首先想指出,在我国经济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在不少人那里已经可以看到虚骄之气弥漫。他们只看我国GDP的绝对数值,完全不愿意正视这一事实:这个数值被13亿人均分摊之后,在世界上就只能处于下游,而不是上游。

  最近若干年,许多中国人早已没有“穷国”、“过穷日子”的心理,有的决策者头脑中装满了显示大国形象的计划,动辄就要建造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建筑。

  更重要、更值得警惕的是,我们的经济成就是以忽视社会公正为代价取得的。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消费习惯和心理上看,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民众分化得比较厉害。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对中国适用,它在1994年就被超过(当年为0.434),2000年到达0.458,近年来以每年0.01的速度攀升。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严重并日益加剧,在2002年,在城镇,10%的最富裕家庭的收入是最贫穷家庭的7.9倍,比1992年扩大了4.6倍;这个数字在农村为9.3倍,比1990年扩大了2.6倍。

  中国的收入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基本的是城乡差距,2003年为3.2倍,但这只是表面数字,由于农民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乡居民享有各种福利和补贴,所以实际差距是6倍。这种差距是逐年扩大的,2003年是1985年的3.26倍,据预测这个差距今后将进一步扩大。

  《21世纪》:目前在市场社会多元分化、社会冲突浮出水面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去整合出一个强大的现代中国?

  徐友渔:我们非常有必要作出努力,去整合出一个强大的现代中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大体上实现社会公正。

  同样重要的是,一个现代的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法治同时也是公正的有力保证。法治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有章可循,排除任意性、随心所欲。法治就是给每个人提供了可预见性。与此同时,法治也给外部世界,给外来者提供了可预见性。外国人会相信中国是一个有序的社会,经济建设方针不会大起大落,不会有政治运动或意识形态风波干扰投资环境,在中国有人身安全保证,遇事会得到法律的公平对待。

  仅仅有经济上的崛起,还不足以令世界刮目相看,还必须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国,就是说,是一个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大国,就内部状况而言,公正和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主要因素。就外部关系而言,要把国际通行的规则当成自己的规则,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改进规则,但不能把规则当成异己的、敌对的东西。

  如何崛起?

  《21世纪》:一个中国人希望中国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崛起于当今世界,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善良愿望。你对这种愿望有何建议?

  徐友渔: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处于落后、挨打的苦难境地,我们是落后怕了、穷怕了。现在我们的经济正在上去,但不要头脑发热。我们应该在具有成就感的同时,更要具有历史感和方向感。单纯的经济成就并不是发达、进步、文明的标志,何况按平均值我们完全没有资格说自己富裕和发达。

  西方在近现代的崛起,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还是相信一些比较经典的说法,肯定西方文明的成就起源于文艺复兴开始的对启蒙、理性、人性的肯定,我还是赞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对科学、民主的倡导。

  以上不是重复老生常谈。我是有非常强的针对性的。从1990年代起,有各种强劲的思潮在中国流行,否定、批判上面所提到的价值。

  首先是后现代主义,它要消解启蒙、理性、人性和科学的价值,说这些东西是西方文明的独特的东西,认为推广它们只是精神、文化上的殖民行为。然后是西方新左派的理论,认为科学、民主是西方的霸权话语,接受它们,就是把第三世界国家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同时认为西方文明的发展、进化的观念是诸多社会弊病的根源。还有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化基因是不变的,改变、破坏不得的,中国人注定只能继承家长制的规矩、家族制的价值,主张民主与法治是毁灭了中国传统。

  我的看法与此相反,我认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在五四只是开了个头,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未能进行下去,所以,启蒙对中国来说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21世纪》:中国文明包括现当代传统中有何种可延续的资源?

  徐友渔:对于中国的传统,我认为应该具体分析,笼而统之地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都是不对的。我最欣赏,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审美的学说,比如《文心雕龙》中阐发的思想,十分精细微妙,常常为西方美学所不及。

  其次,有些日常人伦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提倡温良恭俭让,如果注意不要造成压抑个性,则是一种风度和美德。当然也有不好的东西,比如中国传统中的政治思想部分,就以糟粕居多。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三纲五常”,不一而足。

  所以,对传统也要区分,也要用理性来鉴别。五四新文化也是传统,余英时论证过,五四的思想不全是从西方来的,之前中国学者就做了不少开启性工作。2000年哈贝马斯到中国来讲学,他批判了文化相对主义,批判了所谓亚洲价值,谈到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吸收思想资源时,他说,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整个人类越来越面临着相同的环境,相同的问题,共同的经验为不同民族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定位标准,我比较赞成他的这个观点。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崛起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