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厉氏裁员法 学者不能像明星那样制造轰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0:54 中国经济时报 | |||||||||
文/ 童中贤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最近在渝演讲时对“减员增效”进行了彻底批判,同时提出了新的“厉氏裁员法”,又一次轰动了媒体,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真不知这是厉教授发起的第几次轰动效应了,印象中他的确善于制造轰动效应,就在
厉教授在演讲批判“减员增效”时指出,“事实上,这种裁员模式一点都不科学”,要裁员就应该“先把工资最高的裁掉”。如果“减员增效”裁员模式一点都不科学(这里,笔者无意讨论“减员增效”的是非)的话,厉教授提出的“厉氏裁员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学术理性呢?厉教授说,美国就采取这种裁员模式:如果裁员,就先从工资最高的裁起。笔者不否认美国有企业可能用这种模式成功实行过裁员,然而,美国是否都采取了这种模式裁员?实在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微软实行过裁员,如果按照“厉氏裁员法”,比尔.盖茨首先应把自己裁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按照这种裁员法,厉教授所在的北大光华学院若需要裁员时,首当其冲的可能也应裁掉厉教授本人。当然,结果不会是这样的。单位负责人谁会制定和自己过不去的制度,先把自己裁掉?也不会去干裁掉本单位中一批“工资高的”管理技术骨干的蠢事的。这又出问题了,在法制文明社会里,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换言之,即在制度面前也应该人人平等。否则,就有悖于法治精神了。可见,厉教授提出的这种裁员模式才是真的“一点都不科学”。厉教授还推出了所谓的瑞典模式,就是“谁进厂时间最短就裁谁”,这种模式从宏观来说,恐怕也“是根本错误的”。谁进厂时间短?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肯定是年轻人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把他们都裁掉了,企业还玩得转吗? 除“批判”减员增效外,厉教授还对企业实行的买断职工工龄深恶痛绝,认为结果造成很多职工把买断工龄时的钱花完后,不是找企业闹事就是搞上访。他还以辽宁某煤矿为例,指出了一条“新路子”,即把本该一次性补给职工的钱拿到农村去租地和盖房,搞农业产业经济,且“没过多久这些人都富起来了”。这究竟是在批判企业买断职工工龄呢,还是责怪职工“花完钱”后“闹事”和“上访”?就是辽宁某煤矿这个例子,对于大量中小国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改为民营或私有后,能否适用,还是个大问题。另外,让工人下乡开辟“新的产业”就能迅速致富也是值得怀疑的。农民还没活干要往城里跑呢,工人都下乡了,“三农”问题岂不要雪上加霜?与城市化更有背道而驰之嫌。“买断工龄”的确出现了不能令人满意的结局,但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一做法的理论依据又有哪些?这不更值得学者们反思吗?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