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穿越宏观调控迷雾(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 10:51 中国经营报
  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间平衡

  当市场中的资金开始向上集中的同时,风险也在向上集中。由此,一些主张以“适度通胀拉动就业”的观点,逐渐退出大家的视线,调整利率与汇率开始成为最热门的市场话题。

   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是否过热,不能只看一个指标,而是要观察多项指标是否“背离”。比如GDP、国家财政收入以及CPI。假如GDP增长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而CPI又高于GDP的增长率,我们方能认定经济出现过热。

  从统计数字看,2003年我国GDP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20%;而CPI只有年末才达到3%以上。故中国经济的症结既有“总量失衡”,也有“结构的不合理”。市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实就是煤、电、油全面吃紧。因此,把能源短缺完全归因于近年来高能耗产业的突飞猛进,并不反应问题的本质。

  从供给方面看,煤、电、油的短缺的确可以说是高能耗行业发展过快了;但同一个问题,若从需求角度看,却又可以说是能源发展滞后所致。

  对此,我们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截长就短,压制长线需求,求得近期“平衡”;二是补足短板,以求远期“平衡”。

  最近,大家看到了消费的适度回升,这归功于适度通胀,特别是地方政府进行了各种努力,拉动了就业,并推进了地方经济平稳发展以及产业升级。

  照理说,补短线以求长线平衡本是治本之策,是积极的平衡。但困难在于,补煤、电、油的“短板”并非一日之功,远水难解近渴,“补短”虽是长久之计,可是“不压”长线,眼前的局面就很难支撑。

  事实上,通胀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10月底央行升息以前,宏观调控一直没有真正运用价格杠杆、成本杠杆以改善市场资源的不足。原因有两个:一是央行看不太清楚到底有没有通胀。多年以来,中国通胀率都比较低。上届政府把CPI压到3%以下。但是,根据“宏观调控曲线(菲利甫斯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本身有一种“叠加关系”,即社会容忍指数信心=通胀率+失业率。社会预期不变时,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就会上升,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投入过少,直接导致就业不足。

  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计算,短期通胀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我国就业人口可以比较轻松地增加400万人,同时企业尤其是上游企业的绩效大增。

  问题在于,当CPI指数一旦突破5%的国际警戒线,我国居民存款的理论损失将达到7000亿元,而政府增加的就业补偿将在800亿元左右。不可“平移”部分6000多亿元。这一部分,有人认为是转移给了外资和内资。其中的大头是央行在本次宏观调控中少投入的部分“增量”,规模大约在3000亿~4000亿元左右。

  多变的市场考验调控智慧

  根据“宏观调控曲线”,中央政府能够精确调控地方经济吗?实际上,在传导正常、市场化发达的领域,政府很难如愿以偿。

  以房地产业为例,大家就可以看到宏观调控曲线的“成本平移”作用。按一般分析,房地产业本是国内经济过热的根源和“火药桶”,但在本轮调控之中,房地产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被市场常常引用的数字是: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金额为492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7%。“121号文件”发布一年以后,房地产业尚能取得如此业绩,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不仅如此,房地产开发投资现在还在超增长。对此,有官方的评价为证:“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基础不够稳固。”

  对于这样的行业,如果不考虑价格构成、不考虑房地产投资规模、不考虑土地储备及其资金占用、不考虑开发商的资本金和融资来源、不考虑开工面积和销售面积、不考虑商用和住宅的产销情况、不考虑空置率的变动情况、不考虑购买力评价问题、不考虑物业税和土地所有权市场化问题——我们有资格谈论经济“软着陆”吗?

  此外,钢铁、水泥与煤炭三大行业的大干快上,倘若从局部和企业层面看,似乎无可厚非。毕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要有成本与代价的。例如,要想解决中国煤矿行业的安全问题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也是如此。市场优势与市场缺陷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决非易事,对此,我们很早就有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说法——叫做“坚硬的稀粥”。

  消化“硬粥”也有两种思路。其一是积极思路。对中国的增量前景较有信心,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应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企业的升级换代提高生产率,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积极思路主要表现为寄希望于“要素市场”的配置效果,当然,这种观点并不否定民营经济,并期望通过市场机制发展民营经济,以推动“不经济”的国有企业适应市场。

  其二是消极思路,消极思路主要是“挟洋迫改”,对于市场在资源硬约束条件下的“国际竞争力”不抱有任何希望,推祟的是“中国崩溃论”、“推倒重来论”、“通货膨胀不可控论”等等。消极思路更多地着眼于防止经济危机、防范金融风险,以应对市场化的改革。

[上一页]  [1]  [2]  [3]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调控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