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春生:创业板的功与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 23:55  《英才》

  文|本刊记者 郑景昕            出处|《英才》杂志2010年11月刊

  2009年10月30日,第一批28家创业板公司首日上市交易,当日收盘显示,其中有10家公司的首日收益率超过了100%,剩余股票的收益率也在80%左右。正是从那一天起,关于创业板存在泡沫的言论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如此,创业板对中国来说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对于新生事物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除了指责,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需要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以及中国创业板若要走向正轨又该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本期《英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曾经任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学家,现任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

  借鉴纳斯达克

  《英才》:世界上成功的创业板比较少,中国创业板的发展需要哪些努力?

  周春生:我觉得纳斯达克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怎样去遴选潜在的上市公司,监管的尺度怎样去把握,当然也取决于我们的投资者。

  另外,我觉得创业板不能作为主板的预备学校,如果公司成熟了就转到主板,会造成投资者对创业板投资兴趣的丧失和淡薄。

  《英才》:你认为纳斯达克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吗?

  周春生:它的发行制度和监管制度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纳斯达克更多的是靠纳斯达克而不是美国的SEC(美国证交会)来掌握公司上市的门槛和审核。

  我们的发行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包括放权。放权以后我们也要考虑怎样防止这个过程中的腐败,或者如何监督交易所更好的履行这方面的职责。

  《英才》:我们有相对严格的审核制度,创业板有退市制度的需要吗?

  周春生:我觉得对一些业绩低下、已经不符合我们创业板上市要求的公司,设立一个制度对其交易进行限制在中国是有必要的。

  中国投资者和美国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和行为确实有很大差别,比如在主板和中小板就可以看到,一些资不抵债,连年亏损的ST或*ST的公司照样有不菲的股价,人们还可以继续去炒作,寄希望这些公司变成壳公司,我觉得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

  未来对这些资质变差、不符合创业板上市要求的公司,有必要对其股票的交易施加限制,比如交易时间从原来每天交易改成每个星期等,可以做一些探讨。

  争议成长性

  《英才》:从今年半年报数据上看,当前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受到不少投资者的质疑。

  周春生:创业板中报的利润增长率不如中小板甚至主板,这种情况的出现确实是比较尴尬的。

  这100多家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在去年11月以后、今年上半年上市的,这些公司为了上市,我们不排除它对财务数据进行了某种修饰、在销售收入的确认方面做了一些比较激进的安排。

  上市对这些公司来说是一件涉及到巨大利益的大事,这就好比一个姑娘出嫁的时候,往往打扮得最楚楚动人。

  所以,尽管这些公司是高成长性的,但由于它在上市时相应地做了一个最好的财务安排,每股盈利的相对基数就提高了,这么看来,那么半年之内的增长没有达到预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符合逻辑的。

  到底中国创业板公司的平均成长水平怎么样?尽管目前看到的数据不是非常理想,但还是不敢因此而下定论。

  圈钱工具?

  《英才》:我们看到不少P E甚至VC是在创业板公司上市前几个月才进入的,有人担心创业板是否会变成这些人的圈钱工具?

  周春生:这种议论,不但创业板,以前主板也曾有过。圈钱的情况存在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应该说,中国创业板现在推出,功过都有,有成绩,也有问题。

  我认为在发行制度、审核制度方面需要一些改革,更多的应该是观察创业板公司的新颖性、未来的成长性,以及对中国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从这个角度去筛选创业板的上市公司。

  《英才》:创业板公司比较大面积的高管辞职也令投资者甚为忧虑,这是不是也反映了创业板公司高管激励方面的难题?

  周春生:激励机制不仅对创业公司其实对所有公司都是难题。这些高管手中的股票,有的可能是作为高管获得的奖励性股票,有的可能是公司改制上市时确实投了资的,或者是和一些创投、P E投资机构同时接受原来主要创业者转让的股权,这些情况都可能存在。

  从另一种情况看,有些高管的“辞职”,可能是得到大股东的默许或者同意的,这些人辞职以后未必就不会再在公司发挥作用。比如核心的技术人员为了套现,可以不做技术总监,但并不一定要离开这个公司。诸如此类,其实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背后确实存在套现这方面的利益动机。

  超募的魔咒

  《英才》:虽然我们常说创业板充满泡沫,但对创业板公司I P O的申购却异常火爆,这也造成了创业板公司大比例的超募融资,这对创业板公司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周春生:对创业公司而言,这不是一件坏事,对投资者来说则未必是一件好事。哪一个公司上市都希望自己的股票卖得高一点,这样募集资金的募集成本就低一些。缺点是什么呢?通过申购甚至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而言,大量的资金超募、闲置意味着公司的资金使用率的下降、ROE(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英才》:超募资金已经客观存在了,这些公司该如何对待这笔资金?

  周春生:我的观点是,公司不能为了花钱而花钱,一定要对公司资金的投向做认真的规划和审慎的研究。大量资金闲置,只获取银行利息对股东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股东不会满足这么低的回报,另外就算要将资金存入银行,也不必要通过公司去存,还要多交一份所得税。

  《英才》:为什么我们创业板公司能够如此普遍且高比例的超募?

  周春生:这也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发行价格能定得这么高?因为很多人相信不管股票定价有多高,只要能够买到创业板股票,然后在二级市场上快速变现就能赚钱。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创业板公司,他们在申请上市的时候,发行的股本份额和申购的份额相比都是多倍的超额认购,少的十几倍、几十倍,多的甚至一两百倍超额认购,有这样比例的超额认购,作为发行公司和保荐人就有动力去定高价,因为太多的人相信打到创业板的新股几乎是稳赚不赔的。

  《英才》: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增加更多公司IPO?

  周春生: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实际是一个悖论:上市公司少,往往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股价高企产生泡沫;而上市公司数量多,当泡沫已经客观存在的时候,挤压泡沫时又会导致已有投资者的抗拒。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