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稻葵谈通胀:应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 11:46  财新网

  面对成本推动型通胀,政府应在供给方面下功夫,同时应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

  【背景】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项措施以稳定消费物价水平。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稳定物价16 条”同时考虑供应和需求,提出将综合动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生产、供应、流通、物资保障、价格补贴、减免收费、市场交易及监管、信息发布、职责分工、部门协调等方面管控通胀。

  11月19日,央行宣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10天内第二次、也是年内的第五次上调。至此,中国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18.5%,小型金融机构为16%-16.5%。央行希望通过调控货币、信贷投放,进一步收紧流动性。

  中央政府曾承诺,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应控制在3%左右,但1月-10月CPI累计同比上涨3.0%,已超过年度通胀控制的目标。

  就CPI走势而言,7月至10月呈逐月上升趋势,单月CPI分别为3.3%、3.5%、3.6%和4.4%。市场普遍预测,11月CPI将继续走高,单月CPI有可能上升到5%。

  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根源何在?政府应该从何着手?所谓政策“组合拳”,应重点往哪里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李稻葵认为,在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只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并辅之以适当的市场引导,才能有效地控制通胀。

  在他看来,本轮通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胀。生产环节各项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物价全面上涨,是这轮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则为通胀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与助力。

  其中,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刘易斯拐点逼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用工成本增加;二是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监管力度加强,也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这轮价格上涨的基本动力是成本上升,因此政府应“在供给方面下功夫”,“主要是财政政策”。李稻葵指出,为缓解价格上涨,可针对短期生产能力不足的产品,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增加供给;同时,应适当控制囤积、投资的行为,避免“轮转性”的价格暴涨。

  他认为,如果单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应在坚持可控、自主的基础上,适当放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

  近来由于美元指数的波动、汇率关系重构,各国投资收益差距拉大,直接导致国际资本市场短期资本流动加剧,大宗商品资本化趋势有所抬头。受实体经济需求增加和个别农产品供求关系恶化的影响,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双向异动,并有强烈的走高趋势。

  对此,李稻葵表示,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是别人给我们压力”,而是“中国经济调整的客观需要”,应通过可控的、渐进式调整,化解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生产成本压力。

  对央行十天内再度加息,李稻葵认为这“并不突然”。而此前公布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均显示,GDP增速已从前期的放缓转为回升。从当前走势分析,2011年GDP增速预计应在9.5%左右,增速“不成问题”,因此,控制通胀就成为首要目标。

  在他看来,目前存款利率明显低于1月~10月平均3%的通胀水平,加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央行此次加息释放出的另一个信号是,“不要把资金迅速地从银行提出,要保持稳定”。中国货币存量奇高,但实际利率长期为负,这无疑会埋下系统性风险的种子。央行希望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抑制投资冲动。

  但在调控通胀的手段时,仍须同时防止经济下滑。因此,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20%下调”的前景依然比较小。李稻葵预计,在未来半年至一年,房地产价格增速将下降,与CPI或GDP平减指数基本同步。这一点如能实现,则“房地产调控基本达标”。

  (财新记者 刘志洁 采写)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