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无“滞胀” “两难”考验多——专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铮) 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的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步如何应对?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
中国经济处于适度增长区间并未“滞胀”
形势越复杂,就越需要对局面有一个整体的判断。
随着近几个月来中国工业增速的逐月回落,以及物价涨幅的逐月走高,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滞胀”。
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刘树成,在去年年中时判断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正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力量,今年年中又如何判断?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回归到正常状态,正处于适度增长区间,物价上涨温和可控。”刘树成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滞胀”,而是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初期。
数据和经济周期规律是他判断的依据。他拿出了两张图表,一张是2003年以来的月度工业增速图表,一张是1990年以来的月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图表,一边用笔描绘着走势,一边表达着他的观点。
“月度经济看工业生产。从近几年月度工业增速看,15%至20%属于正常区间,更多月份处在16%上下。现在工业增速从年初的20.7%回落到5月份的16.5%,适度减速是正常的。”刘树成说。
刘树成认为,一方面,工业增速减缓有去年基数前低后高的原因,另一方面工业增速从去年3月份开始连续反弹11个月后超过了20%,不能再往高走,否则容易过热。
“经济增速达到一定高点后,在适度增长区间有所回落,以避免大起大落,走得更加平稳,这也是宏观调控所希望的。”刘树成判断。
物价走势各界高度关注,刘树成认为,5月份CPI同比上涨3.1%属于正常范围。一方面去年物价也是前低后高,会产生翘尾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还是结构性的。
“1990年以来的物价过高上涨,主要是和经济增长率过高密切相关。”刘树成指出,新世纪以来有三波物价上涨,高点分别是2001年5月份CPI达到1.7%(摆脱了通缩),2004年7月份达到5.3%,2008年2月份达8.7%。
“历史经验表明,只要经济增长不过热,物价上涨就是局部性和结构性的,就好控制。今年以来的物价是温和上涨,是可控的。”刘树成说。
宏观调控面对六大“两难”问题考验
当前经济运行虽然总体良好,但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不仅有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也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两难”问题考验着宏观调控政策水平。下一步的政策应对,首先要对当前的“两难”局面进行认真分析。刘树成梳理出了六大“两难”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松紧度的把握出现了“两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取得成效后,有个退出问题。但如果退出得过早,经济增速就可能下滑;如果退出过晚,通胀压力就会很大。现在已经有几个国家开始加息,我国目前还在紧密跟踪态势,防止退出过早或退出力度过大影响经济发展。
——房价调控“两难”。这么高的房价,不调控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今年两会后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现在看刚刚把房价在高位上稳住了,买卖双方在观望。但如果房地产和房地产投资大萎缩,也直接影响经济增速。
——收入分配改革中的“两难”。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要提高居民收入。但这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刚从危机中缓过来又面临新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怎么分好“蛋糕”,很难。
——物价调控面临“两难”。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有必要对原来比较低的资源价格进行改革。但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社会非常关注,要把握好力度,否则助长物价上涨压力。
——人民币汇率面临“两难”。如果升值过快,将面临出口形势恶化、农民工就业困难的压力,也容易将来一旦有风吹草动贬值也会过快,币值大起大落。如果不升值,国际上的压力大。持续小幅上调也容易造成热钱大量流入。这就需要很好把握。
——外贸出口面临“两难”。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大浪潮过去,世界经济复苏,要借机扩大出口。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目前看是小风小浪,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大风大浪,外需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政策上应当从大规模刺激向正常回归,但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具有双向和两面的特点,不能掉以轻心。”刘树成强调。
把握好政策节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两难”局面更需要应对周全。然而,既然是“两难”,也就很难采取一个统一的政策来解决。
“六方面‘两难’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短期经济和物价波动,宏观调控要紧密跟踪,把握好方向、力度、节奏、时机。对长期问题,主要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刘树成认为。
在宏观调控政策走向方面,刘树成指出,在经济上升期的初期,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延长上升期。延长就要“走稳”,去年经济增速受危机冲击高台跳水时,经济要“稳住神”;如今经济回升,要稳定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
刘树成认为,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从应对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取得了不少经验,应该是有信心的。
“目前的宏观政策不是从扩张转向紧缩,而是从扩张逐渐往中性上走,目的是让市场更多发挥作用,逐步减少政府干预。在这一过程中,要密切跟踪形势,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刘树成概括。
在一些长期问题上,刘树成认为,要靠体制机制的改变来解决。例如,房价调控政策难度较大,建设一个庞大的公租房市场就有可能控制住高房价。收入分配方面,涉及税制改革等大问题,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一些可以立即实施的措施,比如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
刘树成说,目前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更加长远。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速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发展方式要从粗放转向又好又快,就得解决以往长期高速增长中累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
“要借助经济上升期初期的特点,增速不至于过高、物价上涨压力不至于过大,抓紧解决经济过热或者下滑时不宜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刘树成建议。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动力何在?刘树成分析有六方面动力:经济体制仍在不断完善,改革的动力还未释放完;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扎实;我国城镇化率为47%,到60%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五年将从“中下等”收入国家发展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消费空间巨大;新的科技革命将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源泉;东、中、西部在应对危机中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也为下一轮增长找到了各自的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