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镇化还是城市化:一字之差间的得与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 05:40  第一财经日报

  李迅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但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应该怎样呢?

  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认为应该授人以渔,但在无水之地,授人以渔则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浪费。“城镇化”与“城市化”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标志着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种路径,前者是主要以目前的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管理为导向,实行城市行政规划化管理、区域均衡发展模式;后者则是以人口的自由迁移为导向,走大城市化、集聚经济的模式。

  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格局,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刻意采取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而是遵循人口自由流动的市场原则。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或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却缩小了。

  如巴黎的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2%,却产生占法国28%的GDP;德国汉堡的人均和每平方公里GDP分别超出东北部落后地区的2倍和100倍,但两个地区的福利却没有差异。即便像美国那样土地肥沃而广阔的国家,一半以上人口也只集中在五个州,80%的美国人口居住密度区的面积从1900年的占国土面积25%,降至如今的17%。因此,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集聚度、人口集聚度都比较低,区域经济发展的还是比较分散,如上海作为全国最大城市,GDP只占全国的4.4%。

  我们应该看到,邓小平当初提出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确实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埃及、巴西、印度、印尼、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的“地区均衡增长战略”是背道而驰的。但事实证明,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战略取得了极大成功,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自2000年以来,我们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逐步演变为平衡发展战略。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2001年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以及随后又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都表明中国从2000年开始加大了对内陆和落后地区投入力度的战略,而且,提倡农村城镇化作为提高城市化率的手段。但从过去十年的各地区平衡发展战略来看,迄今效果并不理想,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差距有加剧的趋势。

  中国的城镇化表现为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这种不以跨地区人口流动为特征的城镇化,不容易导致城市失业率、社会治安、人口流动、传染病流行等诸多问题。从操作性上看,城镇化与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即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都支持城镇化的推广。

  虽然中国的城镇化有体制上的便利,但不利于提高经济的集聚程度,有违经济发展效率。与城镇化一脉相承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别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鲜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从我们目前各区域的投资效率来观察,目前正在推行的这一战略也没有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率。

  观察当前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效果,我们可以发现欧美发达国家基本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和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而各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高低之分,但人均国民收入基本分布在一万美元以下。也就是说,别国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更高的收入水平,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系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