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善文:经济复苏与进口波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4日 19:00  《新财富》

  作者:高善文

  关键词:新财富;经济复苏;进口

  通过计算中国的贸易顺差占当年名义GDP的比例,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2009年中国的贸易盈余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经济总规模的相对数量都出现了非常惊人的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历史序列看,大约只有1999年的下降可以与此相提并论,但2009年的下降显然更为陡峭。

  表面上看,解释2009 年贸易盈余收缩的一个非常方便的备选理论是,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了此前几十年未见的剧烈收缩。这样的解释可能是部分正确的,但与其他时期的历史经验似乎缺乏一致性。观察全球OECD国家工业增长率的历史波动情况可以看到,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的收缩非常猛烈,这一收缩似乎可以通过出口渠道对中国贸易盈余发挥很大的影响。

  研究过去十余年全球经济增长与中国的贸易盈余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提醒我们,理解中国贸易盈余在2009年的收缩是一个迄今为止在大量讨论中没有引起充分注意、但是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题目。理清这一收缩过程的关键原因,对于我们理解未来几年经济和市场的基本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全球过剩产能向中国的出口

  导致2009年贸易盈余下降

  首先,我们将贸易盈余按照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行分解。分解后,2009年贸易盈余的下降主要来自于中国在工业制品领域出现了非常大的贸易盈余收缩。由于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在2009年的大幅下跌,初级产品的顺差占比实际上是在改善的。那么,为什么2009年中国的制成品贸易盈余会出现这么大的收缩呢?我们提出的解释是:2009年全球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由于需求的崩溃,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全球的过剩产能被集中出口到中国市场,从而形成了中国进口上升和贸易盈余下降的局面。

  首先,全球的过剩产能向中国出口这一局面之所以在2001年没有出现,原因也许是,当年全球的过剩产能可能主要集中在与IT 和半导体技术相关的领域,这与当时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并不匹配,从而很难向中国市场出口。

  那么,在2009年这一出口实现的背后,可能有两个关键的原因:一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越来越快速和更深刻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二是2002年以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扩张都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繁荣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基础上,这使得经济结构至少在增量意义上越来越趋同,因此当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崩溃以后,在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的过剩产能就有可能大量地向中国市场出口,这类出口造成的压力就产生了中国贸易盈余非常大的收缩。

  全球同步去产能化的影响

  如果上述解释大体正确,那么由此可以形成以下几个推断:

  第一,如果全球经济在2009年没有出现如此剧烈的收缩,中国贸易盈余的下降幅度将会小得多,中国经济2009年的增长率就会更高一些,也许不会低于10%。在这一意义上来讲,应该说中国内需增长在2009年是相当强劲的。

  第二,如果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和复苏进程会比全球其他经济体更快一些,那么2010年中国贸易盈余很可能会继续收缩,尽管收缩的幅度不会像2009年那么大,毕竟全球经济产能过剩的程度总体上来说处于缓解趋势中。笔者个人倾向性的看法是,2010年贸易盈余的规模在2009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20%应该是可以想象的。

  第三,如果我们前述的解释是成立的,这将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去产能化过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去产能化过程的一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在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是没有出现过的。

  换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这一轮的去产能化过程难度可能会更大。即使自身的产能过剩消除了,如果没有全球经济的强劲和可持续的恢复,那么全球大量的过剩产能仍然可以向中国出口。这进一步表明:

  第一,中国与产能过剩相联系的系统性通货膨胀压力是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波动过程的一部分。如果经济自身的去产能化导致了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这将很快地通过进口的扩大而得到熨平,从而使得中国的系统性通货膨胀起伏更紧密地成为全球通货膨胀起伏的一部分。

  第二,在全球的去产能化有较大进展之前,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内中国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意愿的较大扩张是不太容易实现的。如果澳大利亚的煤炭有非常大的过剩,中国煤炭行业的价格和盈利能力都会始终受到很强的约束,这一约束会妨碍企业去扩张固定资产投资的愿望。

  第三,中国经济政策的去刺激化和正常化,将成为全球经济政策正常化进程的一部分,脱离全球经济的恢复进程实现去刺激化不易。

  从短期的经济趋势来看,应当说目前全球经济的恢复进程比较明朗,这暗示在边际上,中国企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压力在减轻,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上升,从而企业的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在进入系统性的改善趋势。产能利用率从下降转入上升过程,在拐点附近对于盈利增长率的波动影响巨大,其效应可能正在显现。具体到企业盈利层面上来看,如果2010年上半年工业企业的盈利增长率超过50%,应该不是非常令人意外。■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