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整不能急于“停药”(专家说)
郭田勇
●刺激经济政策“退市”是必然
●必须遵循原则不可操之过急
●关键是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
●有效应对复苏过程的新挑战
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今年年底相继到期,从长远来看,任何刺激经济政策的退出都是必然的,但笔者认为,退出不宜操之过急,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且战且退。这就好比生了一场大病,下猛药是在生病初期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即使病情出现好转了,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医生会慢慢调小剂量,而不是一下子把药给停了。
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复苏的迹象虽然已经非常明显,股市房地产价格也不断抬升,楼市的价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股指也回到历史高位的一半,但实体经济的复苏并无可圈可点之处。
大幅上扬的资产价格未来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恐将会产生很大的资产泡沫。从防范目前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资产泡沫的目的出发,实行澳大利亚式的加息举措似无不可。
不过,在实体经济增长仍然乏力的时候,一旦贸然加息,就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抑制消费,会对股市构成很大的冲击,资产泡沫早晚会破灭的,对拉动内需和实现经济稳步复苏是不利的。能否成功克服这种救市的后遗症伴生品是笔者最为担心的。
同时,外部经济环境还不稳定,我们对未来外需出口的预期不能太过乐观。此外,其他国家放弃宽松货币政策的做法也并不具有代表性。以澳大利亚为例,它本身受金融危机冲击就相对不大,凭借世界资源市场回暖的优势复苏较为强劲,所以能较早地采取退出机制,反观目前仍深陷危机的欧美国家却至今按兵不动。
考虑到国情和国际形势,中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市”不可操之过急,必须遵循“且战且退”的战略。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目前是否转向,而是应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促使整个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现实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多是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而产能不过剩的行业则多国有企业垄断。产能过剩固然不好,但市场竞争和企业的活力比产能不过剩更为重要。
笔者认为,只有竞争才能提高行业的运营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垄断性行业急需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放宽行业准入。如果让民间投资继续停留在产能过剩行业,势必让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受损,在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转而冲击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助长资产泡沫的形成。
这是中国选择“退市”战略必须应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要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做到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一视同仁,才能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活跃民间投资,加强实体经济,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
与之相适应,货币政策也应该在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结构性调整,更多地投向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相关的产业和行业。总之,要证明近期股市、房地产市场大幅上扬产生的不是泡沫,就必须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增长作为支撑,贸然采取收缩货币政策等退出策略必然会投鼠忌器,伤害到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