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小千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烟台作了题为《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报告。报告围绕世界经济体系和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冲击、我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等方面作了精辟透彻、深入浅出的讲解。特别是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危机之下中国经济的无限转机。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深入全球化的进程,由美国次贷危机迅速引爆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不能置身事外。吴敬琏说,“不仅是外面这个病造成了经济环境上的问题,还要看看我们自己的金融体系是不是也有病,现在越看越有问题,所以美国金融危机才会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冲击。这个冲击不能小视,不能说只要美国稳住了,我们就没事了。经济体系生病的根源是经济发展方式。”
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曾经维持了我国经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会了用出口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美国的储蓄率过低,要向其他国家借钱来买其他国家的产品,从物质财富来说,它本身物质资源不够,怎么去借外国的资源呢?就是出超。东亚国家正是利用了这么一个格局大量出口,也就是等于把我们自己的资源通过出超送给发达国家用,来增加国内需求,维持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吴敬琏表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短暂繁荣是因为当时我们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而且资源还不是那么紧张。但是随着投资比例的不断提高,投资的效率却越来越低,这严重制约了消费,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消费,最终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贫富差距拉大。而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也让出口驱动难以为继。
吴敬琏指出,我国在1995年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又提了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重申了这个问题,用了另外一个提法,经济发展方式。“国内对这个问题执行得好的地方,这次受危机的冲击就小,执行得差的地方,受冲击就很大。”
“一方面要救济,一方面要转型”
南方某些地区在2008年下半年出现的“倒闭潮”,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还是动手晚了,或者在还没有见效的时候危机就来了,所以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已经没有能力考虑升级和转型。但是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波危机过去了,还有下一波会来,或者干脆这一波就挺不过去。”吴敬琏认为,无论如何,一方面要救济,要让大多数企业活下来,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升级和转型。
吴敬琏用“微笑曲线”来演示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整个制造业的价值链,就像笑起来的嘴唇的曲线,产前的部分和产后的部分附加值都很高,产中的部分则很低,前端主要是研发设计,后端主要是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升级就是上楼梯,能上几个就上几个,不是把原来的不要了。所以我们应该分析这一企业怎么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产业链全长是什么状态,我们有什么可能性把这个产业链占住,也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把‘微笑曲线’两端创造的价值也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