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我国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 13:5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经济学家眼中的30年巨变(7)

  以市场化手段辅以行政法律手段 政策具有国际视野注重内外关联

  本报记者 王明峰

  张晓晶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取向”的改革模式确立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多次磨炼,积累了丰富经验,宏观调控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就此,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教授。

  经历6次大的宏观调控

  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张晓晶:197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6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5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1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6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从调控手段和做法来看,30年来的宏观调控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1991年为第一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的办法,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1992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即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短缺经济逐渐结束,在有些方面出现了过剩现象,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存在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由原来的以直接的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发展成为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大。

  问:宏观调控对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晓晶:我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的。没有好的市场机制,市场化的调控手段难以起作用。比如,企业对利率没有反应,降息、加息就不起作用。如果我们货币市场、金融市场都不发达的话,货币传导机制也不行。所以,市场机制是市场化调控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反过来,市场化调控也能促进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如果我们不断用市场信号来刺激市场参与者,慢慢地他们也会适应这种反应。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市场化的宏观调控能够发挥作用,跟这么多年来市场化的改革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密不可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