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梅新育
“如果他们想要投资我们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我想象不出我们会有任何的异议。”中国人对中海油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联合石油公司(又译“尤尼科公司”)受阻风波记忆犹新,美国能源部副助理部长黑格博格上周却用这样的语言对媒体表示欢迎中国投资于其石油天然气领域。
这番话的背景是中国石油天然气三巨头正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出手收购,中石化和中海油正与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就安哥拉32号深水区块20%的股权进行商谈;中海油正在竞购位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加拿大Talisman能源公司天然气资源;中石油将持有伊朗帕尔斯(Pars)液化天然气项目25%的股权……这种到处受到欢迎的局面,与2005年中海油竞购联合石油公司的遭遇相比,不啻天渊之别。
中海油竞购联合石油公司计划公布当天,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便证实,中海油的竞购计划将引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复杂的”审议,试图预测各机构间协商的结果可能只是浪费时间。
次日,41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敦促美国政府严格审查中海油的收购要约。在此之前,共和党议员理查德·庞博和邓肯·亨特(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已经致函布什总统,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对中海油收购联合石油公司的计划进行国家安全调查,其信中明确说:“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当事涉中国时情况尤其如此。”
2005年7月1日,美国众议院以333票赞成、92票反对的压倒多数禁止布什政府批准中海油并购联合石油公司;更以398票赞成、15票反对,通过无约束力法案,要求布什政府立即全面调查这起并购案,提案宣称中海油并购联合石油公司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7月13日,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就中海油收购联合石油公司举行听证会,这起交易在会上遭到了压倒多数的质疑,几乎所有与会专家和美国前政府官员都众口一词,声称这笔企业并购交易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几乎把整场国会听证会开成了声讨“中国威胁”的批斗大会,只有一名专家、自由市场研究所自然资源研究主管杰里·泰勒持相反意见,认为中海油收购联合石油的风险被有些人故意夸大了。
在拥有现代技术足以克服自然障碍的条件下,海外资源开发的最大障碍就是政治性风险。毫无疑问,就长期而言,油气资源属于一国战略性资源,与此有关的跨国并购触动相关国家政府的敏感神经,不足为奇,更不用说美国这个对新兴大国中国百般防范的守成大国了。可是,时隔三年,美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的口气何以变化如此之大?原因无它,经济危机和初级产品市场的下跌改变了海外投资者和东道国企业/政府的谈判地位而已。
初级产品行情低落时,出产该种产品的东道国企业/政府谈判地位相对虚弱,往往不惜从股权转让价格、税收、持股比例等方面制定多项优惠条款吸引外来投资者参与;该种初级产品行情高涨之时,东道国企业/政府谈判地位增强,奇货可居,加之此时东道国朝野反对“廉价出卖国家资源”的思潮抬头,东道国企业会为股权转让索取更高的价格,东道国政府也往往强烈希望修订与外商的经营合同条款,直至制定对外商更加严厉的新法律法规。2001年末至今年上半年,国际商品价格处于上升周期,油价更是一马当先,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石油企业股权转让价格高涨,海外石油开发的政治性风险也明显上升,各国政府对外资采取的限制性措施猛增。
因此,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之时,我国参与有关资源开发项目步伐不宜太大,也不宜过分高调;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之时才是我们大举参与的好时机。毕竟,在长期内,相对于制成品,任何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都将趋向恶化。作为一项长期资源供给战略,我们在商品牛市期间要做的主要是考察、勘探等前期工作,真正的决策和谈判过程可以放到世界商品熊市时进行,只要我们的企业奉行适当的战略,能够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那么现在就是我们出手收购我国所需资源的好时机。
2005年国际初级产品市场满目“繁荣”之时,中海油宣布竞购尤尼科伊始,笔者便在《中国经济时报》和《东方早报》撰文,尖锐抨击这是一场根本就不应该开始的游戏;今天,当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震荡下行之际,根据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需求,根据我国对外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根据国际投资政治性风险演变的规律,我们有必要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摇旗呐喊。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