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次序选择(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17:09 《经济导刊》

  金融自由化的路径及次序选择

  对于中国转轨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我们不可能像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变迁一样,它们是经过数百年的演进而逐渐成形,这些国家的改革设计的关键改革内容是金融体系设计与选择。而中国是在持续的阶段性目标中不断试路中,最终确定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因此改革的路径和次序的合理选择是确保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效的核心。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基本是通过对外开放来带动国内改革,一方面通过培养市场主体,强化市场竞争力来推进体制内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受阻情况下,往往通过外部的开放和创新来促进和带动改革。

  中国的特殊性也反映在我们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序上,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次序上。为了尽可能降低改革的成本,使改革进程具有可持续性,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照从易到难,从低成本到高成本领域改革的顺序渐进式发展,从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大的格局方面都是依照这样的原则进行。例如从金融体系设计而言,基本上在维护国有金融机构主导地位前提下,以金融机构改革为先导,逐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又如金融机构的改革顺序为:从以银行为主非银行机构并存的构建到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框架,直到目前的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塑变革之路。从计划管制到市场化,从封闭到国际化的渐进改革发展之路。

  就中国金融自由化而言,中国不可能像俄罗斯东欧各国的“大爆炸”式的经济自由化,解除价格管制,实行完全活动汇率制,同时“休克疗法”的改革设计基本上是没有改革顺序选择方面的考虑,而渐进式改革模式的改革顺序选择体现了改革的策略。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次序设计同样重要,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对外开放(资金流动自由化),中国政府在确保控制和风险的前提下,采取了渐进推进措施:“(1)利率:先外币,后本币;”(2)汇率:经历了双重汇率制度,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后,向有管理的弹性浮动汇率迈进。汇率制度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6年,中国实行经常项下自由化成为现实,此后,为了给资本项目自由化创造条件,2003年推出了QFII制度,2005年推出QDII制度。

  按照麦金农和肖的理论,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实现金融深化,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1978年以来,我国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二者比值(称为金融相关比率,这个指标可用来衡量和考察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由1979年的0.84上升到2003年的3.33,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明显加深。事实上,1996年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金融水平的一半以上,并初步迈入发达金融结构水平的行列。

  我国今后在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应当特别注意自由化的次序安排,开放次序应当考虑中国的现有实力。具体而言,在进一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条件下,首先加快银行改革并促进资本市场建设,以此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多元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通过解决银行坏账来强化我国银行体系的能力,在微观基础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行利率的自由化;然后,适度推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逐步开放外资进入,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最后,逐步开放资本项目,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体系制度。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