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诊断通胀(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21:58 《当代金融家》

  高位趋稳小幅回落

  关于2008年经济运行态势的预测

  文/祝宝良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前4年分别增长10%、10.1%、10.4%和11.1%的基础上,又增长11.4%。但是,经济中也出现了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物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着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方式开始转变,经济发展的潜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继续增强。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增速减慢以及国内实行从紧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将由过去5年加速增长的运行态势转变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运行态势,继续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增长潜力预测:

  潜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将达到 11%

  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潜力,由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扣除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贡献以外的经济增长,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高低则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

  管理水平、劳动力由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等因素。

  从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不断提高。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高位增长导致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快速提高,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1.5%提高到2003~2007年的年均14%左右,形成了大量生产能力,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劳动生产率较高非农产业转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年均3%左右的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充裕的国家外汇储备也增强了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回旋余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测算,2003~2007年,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分别为9.8%、10.4%、10.6%、10.8%和11%,高于改革开放28年来潜在增长率9.5%左右的平均水平。2006年和2007年,我国实际的经济增长高于潜在经济增长,但两者的差距并不大。2008年,我国的潜在生产能力仍在11%左右。在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实际经济增长对潜在增长的偏离程度,可以归结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影响预测:

  影响不大,外需调整将引导内需变化从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冲击因素看,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最大不确定因素是美国次债危机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究竟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

  我们认为,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从次级债的规模看,美国的次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总值约7500~12000亿美元,通过抵押担保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并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基金、银行等持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高度分散。按照目前的次级贷款违约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估计贷款损失约为500~1000亿美元,穆迪估计损失为1130亿美元。如果全部经济损失由美国承担,会使美国经济降低 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经济损失由美国、欧洲、日本等共同承担,会使世界经济降低 0.4个百分点左右。

  近期国际油价突破每桶90美元后继续走高到 100美元。如果美国经济在趋于减速的同时,又因高油价的影响而不敢明显放松银根,那么美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并有可能波及到日本和欧洲国家。但受石油涨价影响较大的产业在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地位已经相对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明显减小,不会引起发达国家经济衰退。

  尽管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仍然较多。

  首先,从2003年起的这一轮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已度过了产业转移初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艰难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

  其次,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不同于以往几次金融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一新变化,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抵御发达国家经济放缓连带影响的能力。

  三是全球流动性不会出现匮乏。虽然次债危机爆发后,市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流动性不足,但是各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和务实,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进行调整。2007年8月份以来,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还降低了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比2007年降低 0.4个百分点。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1.8%,2.1%和1.7%,分别比2007年低 0.4、0.4和0.3个百分点。2008年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速在8%和7%左右,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7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 9%下降到 7%左右,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美联储降息缩小了欧元、日元与美元的利率差距,美元对欧元、日元等可能继续疲软。

  我国出口依存度大约为36%,其中对美国出口占我国出口的 22%左右。世界经济减慢难免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我们的定量分析显示,美国经济每减速1个百分点,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降低 0.6个百分点。但世界经济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外部需求的调整引导我国内部需求发生变化,缓解内外经济失衡加剧的矛盾。外部需求减少有利于抑制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减少我国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俄罗斯、印度 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有利于

  我国开拓这些国家的市场,实行贸易多元化战略,减少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依赖。美元贬值会减少低附加值产品、高污染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出口总量减慢和出口结构调整,会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会得到较快发展,有利于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关系,促进消费增长。

  调控政策预测:稳健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相配合,既防通胀,又改善经济结构

  200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变了1997年以来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明确提出了“从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这一调整,是基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增大、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逐步加大,物价涨幅过快等突出问题做出的应对之策。

  -投资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2007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21.1万个,同比增加2412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3584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3个百分点,说明下一步的投资增长有很强的内在扩张动力。考虑到2007年企业效益高增长、今年政府换届等 多重因素,未来投资反弹压力不容低估。

  -货币供应量高位增长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增长,直接推动了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2007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M2增速维持在18%以上,高出目标值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平均增速达21%,大大高于上年14%的平均增速。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虽然当前的非食品价格涨幅比较稳定,物价波动仍然属于部分农产品局部供求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性质,但通货膨胀压力日见加大。200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创1996年12月以来新高。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4.8%,比上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10月份开始,工业品出厂价格一改以往增速总体上在低位徘徊的态势,呈现上升走势,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压力显著上升。考虑到国际原油及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涨速加快,国内以肉禽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行压力仍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税制改革步伐将加快以及居民通胀预期普遍增强等因素,未来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紧货币政策的目标,将是通过遏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防止投资反弹,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继续加快信贷投放的结构调整,有保有压。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看,主要包括:

  1。加强窗口指导,严把信贷关,控制新增贷款总量;

  2。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严控货币供给快速增长,特别是会通过定向央票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的针对性。预计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上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亦将加大;

  3。灵活运用利率等价格型工具,但结构调整的取向将更明显,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考虑到 2007年6次加息的滞后效应可能在2008年集中体现,以及美联储未来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很大,2008年总体上加息幅度和次数将会少于2007年,基本改变“负利率”状况,不对称加息会普遍采用,银行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

  4。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同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将上行,以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平衡增长能力及抑制物价上涨中的作用。

  -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财税政策通过支持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可以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在稳定物价方面发挥作用。

  稳健财政政策的支出方向,表现为将较大幅度的增加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自主创新、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

  从财力来看,2008年财政减收因素较多,表现为:

  1。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企业所得税增幅将会有所下降;

  2。增值税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值税收入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

  3。进出口贸易增速也会有所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会出现回落;

  4。证券交易印花税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

  初步预测,2008年财政收入将增长20%左右,比2007年增收10000亿元左右。

  要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要控制在18%之内。因此,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还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

  但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始终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而我们又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就有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巨大伤害,导致经济大幅度下滑,引发经济社会矛盾。

  二是美联储不断放松货币政策,增加了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的难度。目前人民币的基准利率与美元的市场利率之间已经没有利差了,这使得央行不得不顾虑进一步加息可能刺激资本大量流入的后果。

  因此,宏观调控将会加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等的配合力度,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又着力改善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我国经济运行模式预测:

  由加速增长转变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

  在政策因素和国际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总需求的强劲扩张势头会有所减弱,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将由过去5年加速增长转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 11.5%回落到 2008年的 10.8%左右,下降0.7个百分点左右。

  -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加大

  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

  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居民物价上涨预期增强也会带动居民提前消费。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7%左右,比2007年实际增长率高出0.3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基本稳定

  在企业利润增长加快、设备利用率在2007年第四季度达到历史最高值85.3%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仍然高涨;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多,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国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将继续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政府换届也会拉动投资增长。

  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央行频频提高利率和控制新增贷款规模,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它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估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5%左右,和2007年基本持平。

  -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

  出口增速减慢。世界经济增长减慢会影响我国出口。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 2008年的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 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进口增长基本稳定。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石油、农产品和其它矿产资源进口额受其价格上涨的影响将加快上涨。

  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32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1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 52.7%明显下降为22.5%。

  物价走势预测: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全年前高后低对目前的物价上涨,存在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是货币超经济供给引起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社科院世经所余永定等人的观点认为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并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笔者认为,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和机理比较复杂,既有需求扩张拉动,又有成本上升推动;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但总的看,当前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和实际经济增长水平的偏离程度不大,商品市场供求总体基本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虽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市场需求条件,但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密切,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以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石油、农产品和其他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拉动了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

  同时,初级产品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投机炒作这些产品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地缘政治纷繁复杂,进一步推动了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在开放条件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我国的价格上涨,也表现为可贸易的制造业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不可贸易商品价格上涨较快,物价上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这一特征和当前消费需求总体上相对不足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向享受型和发展型升级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物价水平变动的结构性特征。事实也正是这样,近年来,在非食品消费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服务业、房地产等价格却在持续上升。

  2008年,物价上涨的这种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特征仍很明显,总体上看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同时考虑明年翘尾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左右,预计2008年全年物价前高后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为5%左右。

  -农产品价格将继续上涨

  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受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2008年,世界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库存持续下降,美国生物能源加工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都会继续给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而上升。

  -国际原油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

  2008年初,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即突破

  100美元大关,2008年原油供需依然紧张,国际能源署预计2008年原油日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而受挪威、英国和墨西哥等成熟油田产量下降影响,非欧佩克原油日产量仅增加60万桶。地缘政治、投机炒作、美元贬值也会进一步推高国际油价。

  -资源价格改革推动价格水平上升

  2008年,资源价格改革步伐会逐步加快,将适时开征环境税和资源税,陆续出台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调措施,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等。

  -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年轻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供应趋紧,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在部分地区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五是通胀预期不断加强,对物价形成支撑。当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势头,人民币升值步伐适度加快,会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对通货膨胀水平的高度关注将会使国家充分考虑到各种政策调价因素对整体通货膨胀的影响,控制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节奏和力度。

  (作者单位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