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上调CPI控制目标看我国通胀成因(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03: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从国际影响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全球金融一体化下的流动性过剩。在过去的25年中,全球金融资产持续稳定增长,到2006年底,全球金融资产达到167万亿美元,比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长了17%;这一增长率是1995年—2005年年均8%增长率的两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球金融资产的规模还将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底,跨境投资者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达到历史性的74.5万亿美元。

  截至2006年底,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已达到了20万亿美元,是两年以前的三倍,是2000年的20倍。到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还将要增长50%以上,完全可能超过30万亿美元,甚至会接近40万亿美元。另外,无论是美国,还是欧元区国家,有越来越多的股票和债券由海外投资者所拥有。国际上金融资产交叉持有,使得市场流动性在最近三十年有惊人的增加:已经从7500亿美元增加到32万亿美元,等于增加了4000%。

  第二,国际上石油等能源价格以及粮食价格上升。2007年全球商品期货市场整体而言大幅走高,反映全球期货价格波动的国际商品期货价格指数(CRB)在2007年呈现出直线上升之势,并创下了历史高位。其中,代表性的是原油、黄金、大豆、玉米、小麦等商品期货的价格接连上涨与连创新高,许多商品期货的价格刷新了几十年的历史纪录。

  自1993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原油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和物价的影响明显加大。国际市场导致的输入型通胀越来越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压力。除原油外,我国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也达到41%和43%,镍和天然橡胶更是高达55%以上。对外依存度偏高,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增大。全球商品期货的整体性上涨带来了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加大了通胀压力。

  第三,美元贬值下的输入性通胀及全球普遍存在的通胀压力。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美元,这几年来一直在贬值,而且幅度相当大。据统计,5年来美元对欧元贬了43.9%,对英镑贬了30.6%,对人民币则贬了10.2%。最近一段时间,美元贬值的势头不但没有放缓,反而有加速的趋势。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居高不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的价格体系。

  通过以上对我国此轮通胀成因的阐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的角度来分析,相关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我国把CPI目标从3%调整到4.8%是务实而理性的。调高CPI控制目标决不代表紧缩政策的转变,而是对目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有助于矫正“感受通胀”与实际通胀的偏差,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化解通胀压力。

  目前,抑制通胀预期,最有效的手段依旧是适时、适度地采用价格手段。应认识到,此轮通胀压力既有经济周期性问题,也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体制性问题——这些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不可绕过的门槛。对于政府而言,抑制通货膨胀不要单独地处理通胀本身,而要兼顾中长期发展进行通盘考虑,要立足民生,从公平和效率着眼,积极拓宽调控手段之外解决思路,解决分配机会和机制不公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时,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减少社会管理成本;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增强其抗风险能力,防范系统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金融研究部)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