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5:13 《董事会》

  汇率策略是一个选择,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对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自主汇率”比“联系汇率”更合适。但总的来说,两个都算是方案,选一种坚持还可以,要反对的是那些自相矛盾的政策建议

  文/薛兆丰

  从2003年秋天起,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谈论关于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人对中国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增,于是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要么让人民币的名义汇率自由浮动,要么引入通货膨胀,两者必有其一要发生;若抑制升值并引发通胀,加息和实施形形色色的物价管制,就都无济于事。世界上可供选择的货币制度只有三种,现在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货币中性与人民币升值根源

  货币是一种中性的尺度。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确举足轻重,但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是因为它传递着经济信息,是因为每个人都凭着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说货币重要,并不是它可以无中生有,不是说多印钞票就能创造就业、就能影响真实的利率、就能推动社会的繁荣。

  撇开短暂和局部的误导不说,如果一个人长得很矮,你是不能通过修改度量衡来使他长高的;如果一个人很长寿,你是不能拨动时钟来缩短他的寿命的。也就是说,假如经济情况本身就在剧烈变动,那么就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指标来反映这种变动。

  现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变动,就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因为劳动力低廉,产品质量上升,我们卖给外国人的东西多了,同时也就提高了我们购买外国货物的能力。我们的确可以把换来的美元暂时攒起来不花,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能力花。我们总要花的。永远不花,就是傻瓜。

  因为用人民币标价的那些中国货物和中国服务受欢迎,所以外国人争着拿美元来兑换人民币,以便享受中国的货物和服务。在争夺人民币的过程中,用人民币换取美元的比率就会被抬高,也就是大家说的“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只有三种货币制度

  我们要明白,可供选择的外汇策略并不多,原则上只有三种,即“联系汇率”、“自主汇率”和“管制汇率”。此外,没有谁能发明什么新的汇率策略。如果硬要说某人发明了什么汇率策略,那也只是说他做了选择而已。

  所谓“管制汇率”,就是一国通过强行控制进出口商品量和外币兑换量,把本国货币的币值,硬性维持在某个先定的价位上。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这个方案根本不值得考虑。而“自主汇率”,就是一国的货币当局只盯着本国的物价水平,以维持物价稳定为原则来控制货币流通量,而让本国货币与外币的兑换率自由浮动。至于“联系汇率”,则是本国货币与某国外币按固定汇率进行兑换。这跟许多大学食堂里的菜票发行并无二致:进来1元货币,就换出1元菜票。校外的货币若出现通货膨胀,那么校内的菜票也就同时出现膨胀;校外若出现通货紧缩,那么菜票发行量也相应紧缩。

  人民币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就是实行这种“联系汇率”。实行这种汇率策略,实际上让人民银行放弃了人民币发钞量的酌情权。美元大量流入,人民币流通量就随之上升,带来通货膨胀。国内近年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势头,尤其是各地所谓投资过热的情况,其实是这种钩紧美元的“联系汇率”造成的。

  当1块美元只值6块人民币的时候,你非要给人家8块不可,那么你就是在送价值2块的礼了;既然多买多送,那么美元就会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这些美元可能是以前存的,也可能是新近印的。中国的外汇储备直线上升,部分原因是这样造成的。来者不拒,结果是稳住了汇率,也引入了通胀。

  要遏制国内的通胀势头,必须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那人民币跟什么挂钩呢?有人主张让人民币钩紧一揽子外币。可以这样做,但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必然会出现波动。这是说,既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外币挂钩,同时也反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自相矛盾的主张。

  也有人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这也可以,只是技术上并不容易做到。一碗饺子就是一揽子物品,涉及面粉、青菜、畜牧和能源等原料的价格。要在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发行量,使得一碗饺子的货币成本总是保持稳定,难免有“鞭长莫及”的困难。中央银行根据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诊断通货膨胀的程度,从而控制货币流通量,就是一种国际上非常常见的以一揽子物品挂钩的发钞制度。是的,法币(fiat money)的发行不再与黄金或白银挂钩,但并不等于它没有钩。它从来都是有钩的,而这个钩通常就是CPI。

  当然,CPI的计算总是不可能精确地体现通胀程度。于是,有人提出要简化,要以期货市场上的物品,来代替CPI中囊括的大量商品。我见不到这种建议的好处在哪里。期货市场中的商品,总共只有几十种几大类(包括能源、谷物、肉类、金属、咖啡、棉花、糖等)。假如出现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外因冲击,这些商品很可能全部涨价。这是说,把CPI简化成期货商品,很容易把由于外因冲击而造成的局部价格变化,误报为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多而造成的全局价格变化。把CPI简化为期货商品的建议,没有说服力。

  建议把CPI简化为期货商品的人,还误解了“时滞”的概念。从商品价格发生变动,到央行得悉,是有时滞,但那根本就微不足道。央行面临的时滞难题,绝对不是那个时滞。时滞讲的是从央行采取行动,到物价发生变化的时滞。这个时滞,可能是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这才是真正的时滞,是央行无法时刻精确控制货币量的困难所在。在缩短这个时滞问题上,仅看期货商品价格,并不比看CPI强。央行要快一点知道CPI,也并不难,也能做到。但那是零头,论天算的时滞,而不是那个论年算的时滞。

  不管怎样,只要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那么不管这一揽子物品是指CPI还是指为数甚少的几十种期货商品,那么中央银行就是在实施“自主汇率”的货币制度,那么人民币兑美元就会出现汇率的波动。今天的中国,找一揽子不升值的商品还真不容易。这是说,既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同时也反对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也是自相矛盾的主张。

  还有人主张应该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首要政策目标。这主张听起来不错,但持这个主张的人得先来澄清,所谓“币值稳定”,究竟指的是人民币的物价水平稳定,还是人民币兑美元(或其他外币)的汇率水平稳定。前者的实质是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后者的实质是实行“联系汇率”,而这两个策略并不兼容。

  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若兑美元升值,就会削弱中国劳苦大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会剥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机会。假设这些学者说得对,那我要问:若中国货币当局硬性让人民币进一步贬值,那岂不更好?发财致富的窍门,不应该这么简单。

  我问过持这种主张的学者。他们有时回答:“喔,不,现在的汇率刚好”。而我追问:“你凭什么知道这就是刚好的汇率?”他们答不上来。他们有时则回答:“目前的汇率未必是刚好的,但我们要遵循英谚,没毛病就不要改”。若是这样,那他们为劳苦大众请命的高调就不攻自破,而且还得接受“联系汇率”带来的通货膨胀后果。

  我要说的是,汇率策略是一个选择,任何选择都有代价。“联系汇率”的好处是央行放弃发钞权,坏处是会被动引入通胀或通缩,其实质是在使用美元;“自主汇率”,即让汇率自由浮动,其好处是可以执行稳定物价政策,坏处是如果央行不能自律,就容易被政府利用造成通胀或通缩。对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自主汇率”比“联系汇率”更合适。但总的来说,两个都算是方案,选一种坚持还可以。要反对的是那些自相矛盾的政策建议,即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一会反对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一会担心国内出现通货膨胀,一会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外币挂钩,一会又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的方案。这些方案进退失据,逻辑上不可能,结果只会造成混乱。

  加息和调控都不能抑制通胀

  央行“宣布”加息,表明央行十分慎重地认为,通胀还会继续。要指出的是,许多人(包括相当多经济学者)都以为加息是抑制通胀的举措,那不对。通胀必然是多印钞票和过度放贷引起的。加息只能说明通胀,但绝不能抑制通胀。要压制通胀,只有一条路,就是少印钞票和收紧银根。那是痛苦的过程,但其他手段无济于事。

  我们要分析加息的后果,就不能把眼光盯在加息上,而要把眼光盯在央行之所以要加息的原因上。既然加息是因为通胀引起的,我们就不能只是问加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而必须问通胀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单从利率看,加息会使按揭价格上涨,从而抑制房地产交易,使房地产的库存变成所谓的“泡沫”;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么房地产就只会显著看涨,而不会因为毫厘的利率增长而萎缩。单从利率看,每个人的存款都有更高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毫厘的利率就弥补不了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单从利率看,加息可以有助冷却贷款投资;但如果面临通胀,加上借款人可以凭其他行政或人际关系借款,到期还可以赖账,那么加息就控制不了所谓的“过热”。

  针对楼价居高,国内学者有不少怪论,指责地产商是始作俑者,所以上海楼价要跌五成;说老百姓买不起楼,所以政府要通过利率打压楼价;说调控一国的楼价,只需要政府下个决心,设立举报高价售楼的热线电话即可。这些言论本身逻辑混乱,属胡说八道;但它们大受欢迎,反映了国内楼价攀升出乎公众预期,是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征兆。

  古往今来,哪里出现通货膨胀,哪里就会出现对所谓“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和“黑箱操作”等行为的痛斥。之所以出现这些痛斥,是因为老百姓和半桶水的学者误解了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他们的确见到了商人在抬价,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抬价的商人只是经济链条中的一环,他们的抬价行为,是时刻受到整张经济之网所牵制的。中国房价的节节攀升,部分是由于人民币钩紧美元造成的。

  结语

  认识“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是把握整个问题的关键。这个替代关系本来不难理解,但一些经济学谬见形成了认识障碍。最大的谬见,在国际贸易上。许多人认为,出口多就是好的,为了能多出口,似乎可以不计较代价。硬是不让人民币升值,是因为人们认为这能促进出口,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真是这样,这个世界还有穷国吗?贬自己的货币,易如反掌,但物价飞涨,会使农民的生活大打折扣;而不能从外国人那里换回等值的商品,更是在逼本国人替外国人做免费劳动。摒除经济学谬见,有助于我们平心静气地权衡和选择货币制度。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