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5:10 《董事会》

  我国目前由于存在农产品价格历史偏低、劳动力报酬占比低、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等因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大

  文/刘自敏

  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居高不下,7月份以来,CPI连续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有专家认为,5%的CPI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字。CPI在5%以内比较正常,是绿灯区;CPI在5%到9%之间,属于温和通胀,是黄灯区;9%以上属于严重的通胀,是红灯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我们将比较分析几次通货膨胀的特点,以期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历次通货膨胀概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多次通货膨胀各有特点,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历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于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33%。

  ●通货膨胀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升。如1988年3月,上海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产品。物价急剧上涨,大米的价格几乎是一夜之间,从0.15元涨到0.8元,长涨了6倍。基本生活资料的快速上涨极大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抢购风潮随之而来,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队。

  ●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须采用组合政策。通过对历次通货膨胀的治理来看,单一货币政策效果未必良好,需结合其他政策。如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熨平”周期波动,并把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调控总量上,才能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我国历次的治理也是在逐渐结合各类宏观调控政策。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与政策

  当前随着我国农产品(以猪肉为代表)的物价上涨,2007年的CPI高居不下,这与我国更深一步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分工有密切关系。而从世界范围看,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10月份美国CPI涨幅达到3.5%,10月份欧元区CPI涨幅达到2.6%,比前一个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预期目标。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物价快速上涨,俄罗斯、南非、阿根廷、越南CPI超过8%。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了9.8%,其中,中低收入国家食品价格上涨了9.7%。2007年一季度,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6%,其中,中低收入国家上涨了8.7%。应该说,全球的通胀压力都在增大。同时,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使世界市场的资金以高速的速度累积,资产价格上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危险。对于参与到国际经济的中国,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达到稳定物价,货币政策必然采取加息等措施。

  通货膨胀有两种:一种是需求拉动,即增发货币促使总需求扩张,超过了流通的正常需要,在没有价格管制的条件下就使物价上升;一种是成本推动,即垄断或改革的因素提高了成本,在需求旺盛的时候企业可以提高售价向市场释放,在需求紧缩的时候无法释放,就成为企业亏损。物价的上升,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动,下降阶段是成本推动。我国目前主要为第二类因素的推动作用较大。

  我国目前由于存在农产品价格历史偏低、劳动力报酬占比低、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等因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大。农产品价格由于历史价格较低,具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严重低估。对于劳动力报酬占比低的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研究表明,从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下降了12%,目前中国劳动力的报酬大约为总产出价值的53.4%,远远低于美国的75%。而随着全球性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资源性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快速上升,加大了我国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

  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及通货膨胀的类型,政府采取了多种经济政策进行治理,在2007年央行已经十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5%,创20余年历史新高。

  200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明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因此,国家将进一步采取宏观货币与财政政策,包括:扩大加息力度,尽快缓解严重负利率状况;加大力度抑制流动性过剩,控制通货膨胀的源头,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等,各种组合治理措施也即将出台。

  作者供职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