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增长的路径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 14:29 《经济导刊》

  文/刘俊英

  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人员,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每年因产出增加而创造的工作机会与每年所需安置的劳动力数量相比相差甚远。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还很不充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劳动力流动与解决就业问题并不匹配。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劳动力流动相关理论

  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劳动力有剩余,在不受干涉情况下农业劳动力有自然流向城市的倾向,但前提是工业部门能够吸纳劳动力;拉尼斯-费景汗模型指出,当农业边际生产力提高时,现代工业部门所需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就不具有完全的弹性,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有条件的;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对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越发严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的就业概率;国内学者李实指出,经济体制转轨中存在政府主导部门和市场主导两种体制部门,两种部门在劳动力就业和工资制定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差异;段利平通过对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的分析建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这些理论奠定了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的基础,同时也肯定了劳动力流动对就业问题的积极的作用。

  劳动力供需及流动现状分析

  我国劳动力供给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增长过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约有7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在劳动力就业的总量构成中,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约20个百分点(张红宇,2003)。另外,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截至2004年9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使失业人数增加,二是近年来失业人员中青年失业者比重增加(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约20﹪),三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降。

  我国劳动力需求现状分析

  1998年以来,“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长,GDP的增长也没有带来就业的增长,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反而呈下降趋势,就业弹性不断下降。根据专家测算,2004年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我国GDP增长8到9个百分点,仅能增加600万到7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所引致的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升级与农村数量庞大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尖锐,仅第一产业就排挤出了几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增长较慢;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偏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劳动力流动现状

  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亿人,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约5千万人左右,劳动力的流动很不充分,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劳动力流动与解决就业问题不匹配,由此,自由流动的外来人口给城市政府当局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城市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失业人员存在一定的就业竞争;城市现有就业岗位的创造难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巨大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多数无缘进入现代化服务领域、制度的原因、居住在城市还有较大的经济优越性,城市下岗人员流动性不强。

  劳动力流动引发就业问题的市场因素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不充分导致就业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看,这是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且增长过快、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的必然表现,但真正制约就业增长的市场方面的因素乃是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城市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20世纪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畅,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平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仅仅是十几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劳动就业的双轨制运营机制,90年代演化为现代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即二元化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这种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并为进城农民工和城市职工提供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和不完备的,这就带来就业领域的诸多矛盾,并使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经常处于困难的境地,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沟通渠道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信息不畅导致,劳动力的流动与就业不匹配不和谐。

  劳动力流动的主流——农民工,一般人认为,外来劳动力进城会冲击城市就业,跟城里人抢饭碗,为保护城市就业就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需求总量不是既定的,多为一个人提供就业不一定就增加另一个人失业。现代劳动市场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只要劳动力需求曲线不是垂直的,只要工资不是完全不可以改变的,可就业的数量就是由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的均衡数量决定的。换言之,工作岗位的数量本身是个变量,取决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衡工资率。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最终来自于它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消费需求,作为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手段,劳动的需求量还与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量和配置方式有关。劳动力的供和需对工资率具有弹性,劳动力市场能引导不同工资率的劳动力在部门、行业和地区间流动,从而使某一劳动力的供给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又引起劳动力价格下降,进而刺激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岗位。

  统筹劳动力有效流动与就业增长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我国剩余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就业压力急待缓解。

  就业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控制人口增长;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形式;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新的就业领域等。

  积极培育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之成为具有吸纳、预测、培训、安置等多功能和调节社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同时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搭建劳动力市场导向流动的效率平台,这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就业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改善是解决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的一个新的视角,为统筹解决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增长问题,可选择以下路径: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拓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关系网络,搭建城乡用工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同时,以市场竞争机制决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破除城乡劳动力用工制度的歧视性的待遇,形成灵活的就业机制,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就业差别的各项福利待遇,大力发展城乡人力资源中介组织,积极促进城乡劳动力有效的转移,是劳动力的流动与就业问题统筹起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